國際在線陜西報道(記者 柳洪華):6月16日至18日,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在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舉行,“中亞風”再一次席捲世界。
中亞地區作為共建“一帶一路”首倡之地和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示範區,多年來與我國雙邊貿易規模的穩步擴大,今年前5個月,我國對中亞五國進出口2864.2億元,同比增長10.4%,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
中國與中亞的合作共贏,成為堅持真正多邊主義的典範。
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在陜西西安舉行 圖片來源西安發佈
兩千多年前,西漢使臣張騫出使中亞,絲綢之路實現全線貫通。彼時,在山間回蕩的駝鈴聲中,在大漠飄飛的孤煙裏,記錄著以絲綢之路為紐帶的中國與中亞間的交往史。
通過這條以絲綢命名的貿易通道,精美的貨物被不斷輸送,粟特商人的身影穿梭在長安市集,胡旋舞的旋律在宮廷迴響,撒馬爾罕的金桃成為唐朝貴族追捧的珍品。同時,不同的文化與技術得以交流,佛教沿此路東傳,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中國造紙術則向西傳播,推動了中亞乃至世界文明的進程。
兩地人民的深厚情誼,早已跨越山河。
中歐班列(西安)2025年新年首列暨西安—塔什幹快速班列發車 圖片來源西安浐灞國際港
兩千多年後,在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面向未來的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提出。此後,在中歐班列的集裝箱裏,在基建、農業和能源等領域的項目中,書寫著中國與中亞關係的嶄新未來。
共建“一帶一路”以來,中歐班列的鋼鐵軌跡覆蓋了長安的駝隊蹄印,成為陜西與中亞血脈相連的最強動脈。2024年,中歐班列(西安)開行量達4985自然列,同比增長25.1%;陜西省對中亞進出口額達到86.2億元、增長48.1%。乘著班列,“陜西製造”走進中亞市場,中亞特色農産品擺上中國貨架。
此外,産業共振同樣強勁。楊淩示範區將先進的旱作農業技術、優良的農作物品種帶到了中亞廣袤的土地上;中國—哈薩克斯坦傳統醫學中心二期項目開工建設……陜西與中亞的合作已超越單純貿易,正向産業鏈、價值鏈深度融合的方向邁進。
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遊專列(西安—阿拉木圖段)首發開行 攝影 彭宇錕
2023年5月,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在中國陜西西安舉行,為中國同中亞合作搭建了新平臺,開闢了新前景。隨著一系列峰會涉陜成果持續落地,陜西不再僅僅是歷史的迴響,更成為新時代互聯互通的樞紐。
從2024年2月28日中哈雙方合作共建的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運營,到5月29日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遊專列(西安—阿拉木圖段)首發開行,再到6月10日,中國·西安哈薩克斯坦碼頭投入使用……一項項重磅涉陜成果,在陜西與中亞合作的沃土中生根發芽。如今,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大幕再啟,陜西與中亞合作的未來圖景將更加廣闊。
絲綢之路的壯舉,峰會凝聚的共識,千年曆史印證,這條“從西安到阿斯塔納”的友誼之路,始終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共同繁榮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