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遇”到“相知” 從“我”到“我們” 西安與中亞五國架起“民心相通”橋
來源:西安日報  |  2025-06-24 09:28:13

西安與中亞五國架起“民心相通”橋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624085752

5月29日,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遊專列(西安—阿拉木圖段)首發啟程。(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曦 翟小雪 攝)

  駝鈴聲聲穿越千年,車輪滾滾駛向未來。5月31日晚,行駛3668公里後,車身繪有大雁塔、城墻等西安地標建築的首趟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遊專列(西安-阿拉木圖段),緩緩駛入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火車站,開啟了為期一週的西安-阿拉木圖人文旅遊交流周活動的序幕,讓哈薩克斯坦民眾深切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首屆中國-中亞峰會以來,從“相遇”到“相知”,從“我”到“我們”,西安與中亞國家人文交流日益深入,民心相通持續增進,情感紐帶日益緊密。

  友城攜手 共繪合作新圖景

  國際友城是深化友好交往、經貿合作與文明互鑒的重要平臺。在首屆中國-中亞峰會舉行期間,西安市與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市簽署建立友好城市關係協議書。這是西安市第40個國際友好城市,也是西安在中亞締結的第4個國際友好城市。

  借助西安國際友城展、中國-中亞民間友好論壇教育和青年交流分論壇等交流平臺,兩市友好交往日益密切。自締結友城關係以來,雙方在工業、經貿、文旅、教育等領域務實合作不斷深化。

  去年6月,奇姆肯特市市長加比特·謝茲德科別科夫率代表團到訪西安,活動紮實緊湊:南哈薩克斯坦國立師範大學校長蘇古爾巴耶娃·古爾詹訪問西安外國語大學等高校,就西安外國語大學在哈薩克斯坦設立分校等達成共識;奇姆肯特市歌劇院院長瑪依拉·木哈買提表達了與西安音樂學院深化合作、推動文化交流的願望;奇姆肯特市“道醫”診所負責人鮑爾讓慕名來到西安中醫腦病醫院,雙方達成了開展中西醫診斷、治療、康復的合作意向……

  近年來,西安市先後與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市、土庫曼斯坦馬雷市、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市、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市建立友城關係。西安以真誠的合作態度、切實有效的舉措和獨特的文化魅力,贏得了中亞夥伴的廣泛讚譽,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友城合作前景絢爛多彩。

  育才絲路 雙向奔赴共成長

  六月畢業季,來自哈薩克斯坦的西安石油大學碩士畢業生伊莫正收拾行裝。結束8年學業,他將前往西安高新區一家科技企業工作。“這裡的一切都讓我倍感親切,我想留在這裡工作。”

  伊莫是許多中亞學子的縮影。越來越多的中亞青年來到西安求學。截至2024年,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10余所高校已招錄450名留學生,西安的中亞留學生數量超過千名。

  教育交流不僅體現在“引進來”,還在於“走出去”。依託“秦嶺工坊”項目,陜西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李俊超遠赴吉爾吉斯斯坦國立技術大學,開設該國首個無人機系統化課程。李俊超介紹,“首期20名學員已掌握紮實的理論功底與實踐能力,有人計劃投身中吉烏鐵路建設,有人正操作無人機進行植保作業。”職教“出海”播下的種子,正破土生根。

  西安交通大學絲路大學聯盟“朋友圈”不斷擴大,西北工業大學哈薩克斯坦分校在阿拉木圖啟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成立“絲路國際建築科技大學聯盟”,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分別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建立“秦嶺工坊”……陜西與中亞人才培養合作日益豐富,正為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新動能。

  守護文明 共譜交流新韻

  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城市,西安始終以文物資源為紐帶,推動與中亞國家的人文交流。2014年,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標誌著絲路文化遺産保護跨國協作模式的成功。

  在近日舉行的西安-阿拉木圖人文旅遊交流周文博考古交流活動中,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丁岩在哈薩克斯坦伊塞克M8號大墓考古現場,透露了中哈聯合考古進展情況:“目前已發掘出高臺、聚落遺址及多處墓葬,為研究絲路沿線城市變遷、民族融合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中華瑰寶中醫藥在中亞播撒健康福祉。由陜西省中醫醫院、西安中醫腦病醫院與哈薩克斯坦合作單位共同建設的中國—哈薩克斯坦傳統醫學中心阿斯塔納新址建成開診,截至目前已累計接診患者3.6萬人次。

  哈薩克斯坦小夥馬文軒的故事是民心相通的生動寫照。一句“我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曾感動了許多人,他在西安學成中醫後回到哈薩克斯坦,成為能夠熟練運用針灸、推拿的“洋中醫”。“中醫于我,不只是工作,更是我熱愛的事業。”馬文軒希望孩子未來也能學習中醫,傳承這份情誼。

  文化藝術交流同樣絢爛。中哈合拍電影《大漠駝鈴》,以西安外國語大學教師鄧瀅為原型,深情講述了女教師在哈薩克斯坦推廣漢語、播撒友誼的動人故事,成為民心相通的影像見證。

  從“相遇”到“相知”,從“我”到“我們”,以深化人文交流為筆,西安與中亞五國不斷描繪“民心相通”的新畫卷,讓古老絲路上的情誼歷久彌新、源遠流長。(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郭旭)

編輯:高崗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