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升騰,是振興路上最動人的風景。近年來,榆林市府谷縣以鄉村振興統攬“三農”工作全局,著力破解“誰來種地”困局、“如何增效”難題、“怎樣宜居”命題,通過“三産融合”重構産業生態、“五治融合”創新治理體系、精準施策夯實民生根基,以系統性改革實踐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奮力書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新篇章。
糧食生産:從藏糧于地到藏糧于智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更是鄉村振興的根基命脈。面對耕地碎片化、資源約束趨緊的雙重挑戰,府谷縣以系統性思維破題,構建起“空間重構、科技賦能、機制創新”的三維保障體系。
在木瓜鎮等糧食主産區,一場深刻的土地變革悄然發生。“一戶一田”改革通過土地互換並塊,將零散地塊整合為連片良田,使“小田變大田”的變革激發出規模化效益。
這一模式不僅提高了機械化作業效率,更催生了土地託管、代耕代種等新業態,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經營體系轉型。村民們感慨:“過去種地靠力氣,現在種地靠科技,我們也能當‘甩手掌櫃’了。土地整合後,農田管理變得更加便捷,生産效率顯著提升。”
規模化效益提升的同時,也為農業插上了“科技翅膀”。府谷鎮溫裏河村採摘園,運用感測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溫度、養分含量等數據,精準灌溉、施肥。“過去憑經驗,如今靠智慧,人力物力節省了,産量和品質都提升了。”採摘園負責人説。
在孤山鎮的高標準農田裏,無人機按預設路線精準噴灑農藥,北斗導航自動駕駛播種機精準作業,水肥一體化建設讓農業生産更加科學高效。這種智慧農業模式,使得傳統農業正經歷從經驗種植到智慧生産的轉變,農業生産變得更加智慧化和高效。
智慧農業模式還有效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用量,既保護了環境,又提高了農産品的品質。
如今,在府谷縣的大片農田中,智慧農業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力,為農業發展注入活力,也讓農民的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府谷鎮千畝高粱種植基地
值得關注的是,府谷縣在國家糜子育種聯合攻關項目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構建了獨具特色的“種質資源庫、示範基地、農戶推廣”三級育種體系。目前,成功獲得了850余份具有機械化適應性、抗倒伏、抗除草劑、耐鹽鹼等特性的優質資源,優質糜子品種在2025年全面推廣。
機制創新是破解資源瓶頸的關鍵一招。府谷縣創造性提出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策協同發力的“五良融合”發展模式。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地力,推廣抗逆品種提升品質,應用智慧農機提高效率,制定産業政策保駕護航。這種“組合拳”使糧食單産提升9.3%,真正實現了向科技要産量、向管理要效益。
産業發展:從單打獨鬥到集群突圍
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關鍵。
府谷縣跳出傳統農業思維,以産業鏈重構、綠色化轉型為突破口,推動鄉村産業實現從“賣原料”到“賣價值”、從“單一業態”到“集群發展”的質變。
在省級肉羊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的引領下,府谷縣武家莊鎮的農業産業形態正經歷深刻變革。這條覆蓋“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鏈條,系統整合了飼草、養殖、加工、銷售環節,使得效率、品質、附加值、品牌等方面實現價值躍升。依託這條肉羊全産業鏈,武家莊鎮成功躋身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行列。
武家莊鎮羊子養殖基地
這種“種養加銷”一體化的産業融合模式,正在向更廣領域延伸。印證該模式的當數海紅果産業的蛻變。府谷的深加工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品牌打造,將昔日滯銷的鄉土特産海紅果,成功轉化為高品質的飲料等深加工産品,打開了廣闊市場。
産業融合的蓬勃發展,直接轉化為顯著的經濟效益。數據顯示,2024年,府谷全縣農産品加工業産值突破8億元大關,這一強勁增長充分印證了“三産融合”模式在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方面的巨大潛力,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産業振興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生動實踐。
産業融合發展,不僅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也為産業綠色轉型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在木瓜鎮秸稈收儲中心,打包成型的秸稈整齊碼放,經過加工轉化為生物質燃料,既解決了污染問題,又為村民開闢了增收渠道。面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難題,府谷縣構建起“源頭減量、過程式控制制、末端利用”的治理閉環;推廣可降解地膜及“以舊換新”,農膜回收率達85%;創新秸稈“收儲運+能源化”模式,實現收儲縣域全覆蓋,綜合利用率超90%。這些創新實踐,不僅改善了當地農業生態,更讓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
鄉村生活:從外在顏值到內在氣質
鄉村振興不僅是物質文明的提升,更是精神文明的昇華。
府谷鎮郝家寨村,通過“風貌改造、文化植入、産業配套”三管齊下,實現了從“空心村”到“網紅村”的華麗轉身,獲評省級“千萬工程”示範村。
府谷縣以和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通過空間再造、治理創新、民生為本三方面發力,推動鄉村從“環境美”向“生活美”、從“外在美”向“內在美”躍升。
“村裏環境搞漂亮了,文化特色做足了,再把賺錢的産業引進來,這樣村子才有活力。”這是全縣鄉村發展形成的共識。目前,府谷縣擁有20個和美鄉村示範村,每個都有獨特的文化IP和産業支撐。
鄉村旅遊成為時尚
鄉村發展活力更充沛,鄉村治理更有效。
府谷縣黃甫鎮創新開設“百姓議事室”,匯聚了老黨員、鄉賢與駐村書記的智慧,他們組成調解團,運用地道的“土話”巧妙化解矛盾糾紛,為鄉村和諧鋪路。在府谷,和黃甫鎮類似的鎮還有很多,府谷鎮的“愛心銀行”、木瓜鎮的“幸福口袋”、新民鎮的“愛心超市”等應運而生,這些治理模式極大地激發了群眾參與鄉村服務和公共事務的熱情,促進了鄉村治理的良性互動。
更為深遠的是,這些治理模式在觀念層面引發了變革,“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文明新風逐漸深入人心,正在重塑鄉村社會的價值認同,引領鄉村社會向更加和諧文明的方向發展。
奏響鄉村振興“奮進曲”,增進民生福祉是關鍵。
在民生領域,府谷縣以“微改革”撬動“大幸福”,構建起覆蓋就業、教育、醫療的全鏈條保障體系。就業幫扶方面,開發建設府谷縣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平臺,實現用工單位註冊1318家、發佈崗位3762個,吸引26548名求職者註冊,推動全縣1萬餘名勞動力實現“掌上就業”,並通過“一戶一策”精準服務,確保搬遷群眾每戶至少一人穩定就業,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鄉村教育方面,嚴格落實控輟保學“七長”責任制,累計為52498人次農村困難家庭學生發放資助金4239.63萬元,實施殘疾學生“送教上門”模式,實現209名適齡殘疾兒童少年100%入學。
做實健康幫扶,全縣脫貧戶和監測戶參保率達100%,累計完成住院報銷1648人次、金額1163.73萬元,門診特殊慢性病報銷9244人次、金額367.23萬元,用“真金白銀”築牢群眾健康防線。(文/圖 吳傑 楊越敏 郝萍 劉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