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觀察室】AI賦能智慧農業 “藍俠”冬棗採摘機器人首次亮相大荔田間地頭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7-07 17:34:55

    “它是怎麼精準找到成熟得冬棗的?”

  “這機器人能避開枝葉遮擋,找到‘藏起來’的冬棗嗎?”

  “它能全天候工作嗎?”

  “這機器人能同時採摘多個果實嗎?”

  ……

【新質觀察室】AI賦能智慧農業 “藍俠”冬棗採摘機器人首次亮相大荔田間地頭

“藍俠”冬棗採摘機器人正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下有序作業 攝影 彭一鵬

  7月4日,在陜西渭南大荔縣綠豐源家庭農場的一座冬棗大棚內,由深圳藍俠機器人有限公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聯合研發的“藍俠”冬棗採摘機器人正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下有序作業。只見其緩緩穿梭于果樹之間,憑藉視覺識別系統精準鎖定成熟果實,機械臂穩穩伸出,準確夾取並迅速完成採摘,動作嫺熟,引得圍觀群眾連連驚嘆。

【新質觀察室】AI賦能智慧農業 “藍俠”冬棗採摘機器人首次亮相大荔田間地頭_fororder_764329dea5dc4791881fc295a715f6ca.1268x828.750x2147483647

群眾正在圍觀 攝影 彭一鵬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副教授、副研究員王勃然介紹,此次實驗重點在於測試機器人在不同光線、遮擋和背景環境下的識別準確率,以及複雜地形中的自主導航與建圖能力,為下一代樣機迭代提供數據支撐。

【新質觀察室】AI賦能智慧農業 “藍俠”冬棗採摘機器人首次亮相大荔田間地頭_fororder_a41c214e580344d4bfd623dd40e72b0c.1267x713.750x2147483647

機器人正在採摘冬棗中 攝影 吳明玲

  作為“中國冬棗第一縣”,大荔縣冬棗種植面積達42萬畝,年産量超70萬噸,全産業鏈産值突破百億元,品牌信譽度位列全國瓜果類第三。每年6月至9月採摘季,用工量大、人力成本高,已成為制約産業提質的關鍵瓶頸。

  “過去淩晨三點就得下地,棚裏熱得進不去。機器人能全天候作業的話,我們就省勁多了。”兩宜鎮果農申紅鋼喜上眉梢。

【新質觀察室】AI賦能智慧農業 “藍俠”冬棗採摘機器人首次亮相大荔田間地頭_fororder_b8fadbb8de584034b2db0c32a7660ec9.1267x713.750x2147483647

機器人成功採摘到成熟的冬棗 攝影 吳明玲

  “我從蘇村鎮趕來看這個機器人,太震撼了!如果它也能採黃花菜,那對我們也是一場科技革命。”果農李小亮滿懷期待。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大荔縣東城街道暢家村黨總支書記馬紅麗曾建議加快推動智慧採摘機器人在冬棗産業中的應用。如今,建議落地開花,她激動地説:“從建言到試驗成功,我兌現了承諾,也看到了未來。”

【新質觀察室】AI賦能智慧農業 “藍俠”冬棗採摘機器人首次亮相大荔田間地頭_fororder_e4cd6b4b456b4591b42f9061b83157cc.1264x711.750x2147483647

大荔冬棗 攝影 吳明玲

  研發團隊介紹,“藍俠”採摘機器人融合多光譜成像、AI視覺識別、倣生柔性夾爪、6DOF多自由度協作機械臂、手眼協同演算法及多地形自適應底盤等關鍵技術,可在枝葉遮擋、光線複雜等自然環境下精準識別、穩定採摘,契合大荔冬棗園的精細化管理需求。

【新質觀察室】AI賦能智慧農業 “藍俠”冬棗採摘機器人首次亮相大荔田間地頭_fororder_4cfda9af2db24c0fb8848905f2e66e90.1267x713.750x2147483647

工作人員正在調試設備 攝影 吳明玲

  目前,第二代樣機已進入研發階段,預計2至3個月內推出,重點解決高溫條件下識別和抓取效率下降等問題。第三代樣機計劃在6至8個月內問世,未來將向“多臂多眼”高效協同方向演進,並逐步降低成本,實現規模化推廣。

【新質觀察室】AI賦能智慧農業 “藍俠”冬棗採摘機器人首次亮相大荔田間地頭_fororder_f8839415359d41c0972f945aa513964e.1264x711.750x2147483647

藍俠機器人大荔冬棗田間實驗彙報會 攝影 吳明玲

  此次實驗的成功,不僅標誌著AI在冬棗産業場景中的實用化突破,也為大荔縣加快智慧農業建設、推動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注入了新的科技動能。(文 吳明玲)

編輯:吳明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