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離欣賞西安碑林博物館對《石臺孝經刻石》等碑刻進行的高精度數字化採集、兵馬俑AI修復與互動體驗、通過生成式AI參與“泥人張”創作……9月16日,在文化遺産數字化精品項目展中,來自全球近百家頂尖機構系統呈現了古籍、文物、古建遺址和非遺等領域文化遺産保護和數字化傳承的創新成果。
戴上VR眼鏡,立即進入兵馬俑修復現場,通過手柄操作,將一片片碎片組合,即可體驗兵馬俑修復過程。“借助VR/AR等技術,觀眾可在數字環境中直觀體驗兵馬俑的修復全過程,從破碎狀態到完整復原的每一環節都可視化呈現。”據西北大學文化遺産數字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許陽副教授介紹,這是西北大學文化遺産數字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開發的基於AI的秦兵馬俑數字化及虛擬修復技術的應用。
要在數以萬計的碎片瓦礫中找出相互關係,恢復其原有模樣,是兵馬俑修復的關鍵難題。傳統修復主要依靠修復師的經驗與技巧,但陶俑碎片成灘,手工復原週期長,量大易錯,錯拼、誤拼時有發生,甚至可能帶來二次損壞。
西北大學文化遺産數字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基於AI技術,構建了AI驅動的兵馬俑數字化修復平臺。通過自主研發的高精度三維掃描技術,精準獲取兵馬俑的三維數據,並全面重建其幾何特徵。結合神經網絡演算法,能夠智慧分析並識別損傷區域,精準區分破損程度及形態特徵。基於大數據訓練的模型,不僅能準確預測破損部位的原始形態,還能實現高品質的虛擬重建和色彩還原,進而生成完整的數字化修復方案,用數字之手助力破損文物拼起來、站起來、動起來。
除了兵馬俑AI修復與互動體驗,在文物類展區中,觀眾還可以體驗“數字敦煌”壁畫的超高清還原,三星堆古蜀文物的裸眼3D震撼呈現,通過XR技術“穿越”至秦陵地宮,或踏上由18個國家44家機構共建的“雲上絲路”。
在“古籍類”展區,觀眾不僅可以近距離欣賞西安碑林博物館對《石臺孝經刻石》等碑刻進行的高精度數字化採集,還能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智慧化服務平臺”雲端暢覽萬卷珍貴典籍,更可目睹陜西師範大學利用AI技術智慧修復破損古籍字畫的神奇過程。
“古建遺址類”展區讓文化遺産可感可觸。故宮數字孿生系統、AI技術賦能的應縣木塔、中肯舊石器考古合作成果以及大運河數字工程等32項實踐,借助VR沉浸體驗、六足機器人高精度測繪、裸眼3D交互等技術,將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産轉化為可感、可觸、可步入的時空現場。
“非遺類”展區聚焦“科技+傳統技藝”的生動融合。觀眾可佩戴XR設備沉浸式體驗“壽春楚歌”的楚文化風情,在“遇見東坡”VR世界中感受宋人雅趣,還能通過生成式AI參與“泥人張”創作、在“鈞彩疊鳴”數字交互中體驗古琴與鈞瓷之美。
據了解,本次展覽展示不僅是文化遺産數字化成果的集中呈現,更是一場以技術重塑記憶、以創新傳承文明的探索之旅,為全球文明交流互鑒開闢新路徑。
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楊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