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鄉村産業上演“三重奏”
來源:陜西日報  |  2025-10-15 14:26:34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1015135555_279_1320

9月19日,在合陽縣添緣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端著剛採摘的葡萄,喜笑顏開(資料照片)。 陜西日報記者 耿楊洋 攝

  秋日的渭南大地上處處涌動著活力:直播間裏主播熱情推介應季水果,冷鏈車穿梭田間地頭……渭南市把電商賦能、資源盤活、模式創新作為三大抓手,探索出一條“産得出、賣得好、能增收”的鄉村産業振興新路徑。截至目前,渭南市培育果品電商企業超1500家,創建各級現代農業産業園242個,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突破3萬家,一幅産業興旺、農民增收的生動圖景正在秦東大地全面鋪展。

  電商賦能 為農産品插上“雲翅膀”

  “大家看這串陽光玫瑰葡萄,顆粒飽滿、香甜多汁,現摘現發。”10月9日,在陜西省農墾集團華陰農場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陰農場”)的直播間,主播拿著一串葡萄對著鏡頭展示,手機裏訂單提示音響個不停。

  就在幾年前,當地的農戶還常常為農産品的銷路發愁。如今,熱鬧的直播間打破了地理阻隔,讓原本“養在深閨”的優質農産品走向了更廣闊的市場。

  這樣的轉變,源於當地鄉村産業與電子商務的深度融合。“我們建設專業化電商平臺,主動對接線上主流銷售渠道,著力打造農場直播間、培養本土主播團隊。”華陰農場總經理馬勝利説。為了讓農産品新鮮直達消費者手中,華陰農場與冷鏈物流公司達成合作,構建起從採摘、打包到冷鏈發貨的全鏈條保鮮體系。

  “自從開展了電商銷售,暢通了冷鏈物流,我們的水果銷量增長至以前的兩倍,好果子賣上了好價格。”華陰農場職工姬鵬説。

  華陰農場的實踐是渭南拓展農産品銷售新業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渭南不斷在“雲端”發力。一方面,大力培育電商主體;另一方面,注重內生動力培養,通過壯大本地直播人才隊伍,積極探索“直播+供應鏈支持”的有效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果品電商企業超1500家,各類微電商超1萬家。不僅如此,渭南還積極發展跨境電商,充分利用海外倉資源,為本地企業外貿出口賦能。

  資源盤活 喚醒“沉睡”資産

  當電商的浪潮持續涌動時,螢幕之外,昔日的“沉睡”資産如今正成為鄉村産業發展的新支撐。

  9月10日,在華山腳下,華陰農場職工李闖正帶領技術人員在新開墾的田壟邊檢測土壤濕度。他腳下的400多畝土地去年還是一片灘塗地。

  “以前這裡汛期怕淹、旱季缺墑,大家都不敢碰。”李闖回憶説。面對難題,華陰農場組建了黨員先鋒隊和技術攻關小組,先清淤除草、平整土地,再科學改良土壤、修建排水灌溉設施。今年秋播,這片土地已投入優質糧食作物生産。

  在渭南,一系列盤活資源的舉措正落地見效。富平縣莊裏試驗區永安村盤活廢棄奶山羊養殖場等集體閒置資産,通過“點對點”精準招商引資,建設豆製品深加工工廠、柿餅加工包裝車間,帶動周邊50多人就業增收;華州區高塘鎮探索“黨組織+強村公司”聯建模式,在柿村閒置土地上建成高標準生態漁業養殖基地,帶動周邊14個村集體入股,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臨渭區下邽鎮投資建設農用酵素有機肥生産基地,將劣質葡萄回收利用,同時大力推廣葡萄酵素、葡萄幹、葡萄醋等深加工産品,不僅盤活了閒置資源,還顯著提高了葡萄産業的附加值。

  從荒灘變良田,到産業鏈延伸助農增收,渭南市持續築牢鄉村産業發展“底盤”。截至目前,渭南市已累計創建各級現代農業産業園242個,設施農業面積達130萬畝,越來越多的村民在資源盤活與産業升級中獲得了穩定收益。

  模式創新 聯農帶農促共富

  鄉村産業的振興,不僅需要“産得出”“賣得好”,還要惠及更多村民。其中,創新農業經營模式是關鍵一環。

  合陽縣添緣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在葡萄産業發展中探索出“經營代賣”的模式:由其所屬的華陰農場提供統一技術指導、制定品控標準,公司專注于種植環節的精細化管護,最後由華陰農場利用其自有的電商平臺和線下渠道統一品牌銷售。

  “這種模式既發揮了國有農場在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管理方面的優勢,又能充分調動家庭農場和農業公司的生産積極性,有效保障了産品品質穩定與品牌價值提升。”合陽縣添緣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書記任華磊説。

  在此基礎上,華陰農場積極延伸産業鏈條,利用其成熟的銷售渠道和品牌優勢,幫助渭南當地農戶銷售鮮果。

  在田間地頭,常常能看到這樣的熱鬧場景:村民拉著滿車的葡萄在臨時收購點排隊稱重,收購商現場發貨。“線上線下結合、田間地頭直銷”的方式,減少了中間環節,確保了水果的新鮮度,也讓農民獲得了更實在的收益。

  更多農業經營模式的創新正在展開。渭南市共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7443家、家庭農場3571家、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超過3萬家。這些新型經營主體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合作聯營等方式,將農民深度嵌入現代農業産業鏈各環節,使農民不僅成為生産者,還成為産業發展的參與者,共享産業發展收益。(陜西日報記者 耿楊洋 通訊員 張萬海)

編輯:王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