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遊客製作“兵馬俑”興趣濃
來源:陜西日報  |  2025-10-15 14:19:05

外國遊客製作“兵馬俑”興趣濃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1015134917_598_356

來自白俄羅斯的遊客Nadzeya(左一)和母親Angela(左二)在製作陶俑(資料照片)。 陜西日報通訊員 王三合 攝

  9月30日,隨著6輛旅遊大巴穩穩停住,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陵街道的非遺陶俑燒制技藝傳習所,迎來了200多名外國遊客。

  “歡迎來到兵馬俑的故鄉……”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陶俑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韓咪咪,一邊向外國遊客打招呼,一邊介紹陶俑燒制的歷史。

  為了傳承千年匠心,1983年出生的韓咪咪從西安外國語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後,便跟隨父親學習陶俑製作技藝。在鑽研技藝之餘,她積極為學校和社會團體定制傳統工藝體驗課程,讓更多中外遊客有機會參與陶俑製作,感受中國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慢一點,上下儘量粗細均勻。”在韓咪咪的指導下,揉泥、壓模、脫模,學習製作陶俑……一套流程下來,外國遊客對這一非遺項目有了新的了解。

  “兵馬俑是世界文化遺産,只能遠觀。在兵馬俑的家鄉製作的‘兵馬俑’,可以觸摸。”Angela來自白俄羅斯,她從社交媒體上了解到韓咪咪的非遺體驗項目,便與朋友報名參加中國遊。

  “媽媽,你看我做的‘兵馬俑’好不好看?”Angela的女兒Nadzeya對兵馬俑的製作十分感興趣。Nadzeya説,這是她第一次來中國。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她才知道兵馬俑的製作工藝相當複雜。

  “兵馬俑頭上每一根髮絲都是工匠用刀刻成的,千人千面,製作全憑工匠對生活的細緻觀察。”韓咪咪一邊幫著Nadzeya對陶俑進行精修,一邊講解,“兵馬俑很精美,離不開工匠的高超技藝和古人‘物勒工名’的品質管理制度。‘物勒工名’的意思是製作者把名字刻在器物上或把印章蓋在器物上,用來明確責任。”

  “是的,我們參觀兵馬俑的時候,導遊就説很多兵馬俑身上都有工匠的名字,甚至有工匠留下的指紋。”Nadzeya認真地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陶俑底部。“每個陶俑神態各異、細節精緻,展現了秦朝高超的制陶工藝,真是太神奇了。我要把我製作的這尊‘兵馬俑’帶回家送給弟弟。”Nadzeya説。

  “兵馬俑的雕塑藝術很精美,最典型的就是它的面部,人的喜怒哀樂、年齡大小都可以看出來,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韓咪咪説。自從她和父親製作陶俑的故事被拍成國際傳播視頻,她就接到了很多遊客和旅行團的諮詢。

  羅馬尼亞的遊客Militaru Valentina早就想體驗中國遊活動,得知中國過境免簽政策優化升級後,立即購買了機票。“我和很多遊客一同乘坐旅遊包機,6個多小時便抵達西安。”Militaru Valentina説,“免簽政策提供了開放交流的機會,讓我們看到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我們很開心。”

  “今天上午,這批外國遊客主要來自白俄羅斯、土耳其、尼日利亞等10多個國家,都很年輕。”韓咪咪説,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遊客偏好個性化、定制化的旅行,她所接待的遊客中,有超過60%的人將體驗中國文化作為來華旅行的主要目的。

  這邊的200多名遊客體驗還沒有結束,另一個來自非洲迦納的10人小團已經進門。墻邊木架子上擺放的形態各異的“兵馬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迦納遊客Felistas拿起一塊黏土,學著樣揉捏、雕刻。不一會兒,一個像模像樣的“兵馬俑”便展現在眼前。拿著親手製作的陶俑,Felistas跳起了熱情洋溢的非洲舞蹈,瞬間點燃了現場氣氛。不少其他國家的遊客也加入進來,跟著節奏扭動著身體,氣氛歡快而熱烈。

  “我覺得這個地方很棒,這裡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可以體驗當地的人文風俗,感受悠久的歷史文化。我認為這樣的地方很值得一遊。”Felistas説。

  據了解,今年1月至8月,臨潼區接待遊客3189萬人次,綜合收入23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83%、8.45%。僅韓咪咪所在的傳習所,就接待了5000名左右的外國遊客。

  “免簽政策加上沉浸式的文化體驗,讓我們的非遺陶俑燒制技藝傳習所受到外國遊客歡迎,最多時一天接待500多人。”韓咪咪説。

  談及未來,韓咪咪説,希望能有機會多參與對外文化交流的展覽或其他活動,向世界講述更多更精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讓更多人讀懂中國、愛上中國。( 陜西日報通訊員 王三合 羅文艷)

編輯:王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