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第五屆美麗中國中脊帶可持續發展會議在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院士專家、政府及産業界代表等共230余人齊聚“華夏源脈之城”,以“美麗中國中脊帶與絲路經濟帶協同發展”為主題,研討生態文明時代下區域協調發展途徑,共繪高品質綠色發展藍圖。

開幕式現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産空間技術中心主任、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郭華東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名譽所長安芷生院士,成都理工大學校長許強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三級職員(正局級)周德進,以及有關高校、科研機構、學會、協會、企業界代表等專家學者共同出席開幕式。

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三級職員周德進視頻致辭
“當前,我國正處於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時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東西部差異任務緊迫、意義重大。”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三級職員周德進在視頻致辭中分析了中脊帶建設的意義,“美麗中國中脊帶的建設不僅是地理空間上的,更是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全面協同振興。希望在接下來的會議期間,各位專家學者可以圍繞這些關鍵問題深入探討,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凝聚更廣泛的共識,提出更具前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

成都理工大學校長、教授許強致辭
成都理工大學校長、教授許強在致辭中強調,成都理工大學依託數字胡煥庸線研究院,深度參與中脊帶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未來將進一步發揮高校學科與人才優勢,加強與臨潼及沿線區縣的産學研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區域發展動能。

郭華東院士致辭
郭華東院士在致辭中回顧了“美麗中國中脊帶”戰略的十年探索歷程——從2015年啟動“破解‘胡煥庸線’”研究,到四屆會議沿線深耕,再到本屆聚焦“絲路協同”,中脊帶已從學術構想成長為區域合作平臺。“這條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生態-經濟-文化”廊道帶,要在新時代破解東西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發揮獨特作用,要在促進東西部互動協調發展中實現共同繁榮。”郭華東説。

成都理工大學數字胡煥庸線研究院教授、學術期刊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寰發佈《美麗中國“中脊帶”高品質發展研究》藍皮書

中央和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地質出版社編審劉亞軍對藍皮書進行點評
隨後,成都理工大學數字胡煥庸線研究院教授、學術期刊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寰發佈《美麗中國“中脊帶”高品質發展研究》藍皮書,這是該研究院科研人員以數字技術、AI+驅動建設,經過3年攻關形成的美麗中國中脊帶第一份科學評估研究成果,該書提出生態共建、文旅共推、數字共賦三大路徑。同時,中央和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地質出版社編審劉亞軍對藍皮書進行了點評,肯定了其在理論創新與實踐指導上的價值。

郭華東院士作特邀報告

安芷生院士作特邀報告
在特邀報告環節,郭華東院士以“數字絲路與美麗中國中脊帶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提出用數字技術連接中脊帶與絲路經濟帶,加強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監測評估,構建可持續的美麗中國中脊帶,助力相關區域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安芷生院士報告則聚焦西部生態安全,提出將中脊帶半乾旱區域打造成“生態屏障+發展引擎”建議。

黃先開教授作主旨報告

王心源研究員作主旨報告
在主旨報告環節,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副會長、北京工商大學教授黃先開圍繞新質生産力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提出打造“中國中央數字商務區”的戰略構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産空間技術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王心源則從“胡煥庸線”與“美麗中國中脊帶”産生的不同背景,論述不同時代的生産與生活方式及其對人口空間分佈的影響。
在投資推介環節,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雲南省騰衝市、重慶市長壽區、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四地代表先後作投資環境與潛力優勢推介,分享各自在生態保護、文旅融合、城鄉協同發展等實踐經驗,這些為中脊帶及其沿線的區域協作與協調發展探索有益經驗。
據悉,本屆會議將持續至10月31日,後續還將圍繞“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理論技術”“城鄉融合與區域協調發展”“文旅商産業深度融合與高品質發展”“新質生産力助力區域美麗發展”“生態屏障建設與國家生態安全”“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臨潼路徑”等六大專題展開研討,為美麗中國中脊帶建設提供新理念、新路徑,為生態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文/圖 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