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農業局副局長邵寶成致辭(段曉蕊 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段曉蕊):2017年7月11日,陜西省茶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商南縣先召開。會上,商洛市農業局副局長邵寶成、商南縣副縣長李紅霞分別介紹了商洛市和商南縣的茶産業情況,同時,商南縣被陜西省茶文化研究會授予科普教育示範基地。會後,陜西省茶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會成員們參觀考察了商南茶葉企業並進行了互動交流。
陜西省茶文化研究會向商南縣授牌(段曉蕊 攝)
眾專家一致點評商南茶品質高 建議走有特色的發展道路
據悉,1970年,張淑珍老師成功將茶葉栽培由南向北推移300多公里,使原本不産茶的商南縣成為中國西部最北端新興茶區。多年來,商南縣委、政府高度重視茶葉産業發展,始終堅持把茶葉作為頭號優勢主導産業來抓,按照“規範化建園、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發展、科學化管理、公司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思路,認真研究制定茶葉發展規劃,大力推進茶葉産業化建設。截止2016年底,商南縣共建茶園24萬畝,年産茶葉3200噸,産值3.8億元,“商南茶”品牌價值達3.04億元。目前,商南茶已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産品認證,商南縣先後被評為“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茶葉示範縣”、“中國茶葉之鄉”、 “全國名茶百強縣”和“中國名茶之鄉”。
陜西茶學首席科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陜西省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肖斌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段曉蕊 攝)
“商南茶作為陜茶的後起之秀,發展速度很快。” 陜西茶學首席科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陜西省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肖斌説到,商南茶因地處於茶葉自然分佈的中國西部最北端,晝夜溫差大,幹物質積累多,造就了 “香高、味濃、耐沖泡,富含鋅硒”的特點。
陜西省茶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會成員品鑒商南茶(段曉蕊 攝)
7月11日下午,陜西省茶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會成員來到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考察,對商南茶進行了品鑒和交流。專家對商南茶稱讚不已,一致認為商南茶品質高。
“商南茶要在茶葉市場上立足,除了做好品質,降低成本外,還需要在制茶工藝上有所突破,做有特色的商南茶。” 台灣茶文化博士、茶葉烘焙研究專家丁得富在品鑒商南茶後建議到。
同時,肖斌表示:“商南不應只走綠茶這一單一道路,應走百花齊發、多種多樣、有特色的道路,比如已經初具成效的商南白茶。”
商南茶人堅守種茶 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商南從不産茶到“中國名茶之鄉”,除了政府的大力培育扶持外,也離不開商南茶人的堅守。商南縣沁園春茶葉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從事無性係良種茶苗繁育、種植、加工、銷售和休閒品茗為一體的省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公司規劃建設的試馬鎮萬畝白茶觀光示範園,是陜西省最大的無型係示範園、最大的白茶基地之一。
商南縣試馬鎮萬畝白茶觀光示範園中農民正在為茶苗除草(段曉蕊 攝)
商南縣沁園春茶葉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王超説:“堅持做茶的原因在於,雖然商南茶葉生長緩慢,産量較低,但是商南茶品質高、無公害、深受消費者喜愛,發展前景好。”同時茶葉生産成本中,勞動力佔比50%以上,作為農民的兒子,堅持做茶,可以帶動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這個是讓王超覺得最自豪的。王超表示,未來將繼續做茶,做好茶,將商南茶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發揚光大,帶動當地老百姓一起走上致富快車道。
據了解,商南縣現有規模以上的茶葉加工企業6 家,茶葉專業合作社32 個,茶葉初制加工廠 200 余個,年加工能力達4000 噸,發展茶葉大戶4200 多戶,遍佈商南縣10個鎮、101個行政村。帶動茶農人均茶葉增收3000 元,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産業化發展格局,茶産業已成為商南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