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街景
伴隨著中國第十一屆藝術節在延安新區的成功舉辦,伴隨著一座座高樓大廈在延安新區拔地而起,伴隨著一個個高新産業的紛至遝來……一個美麗、現代的創業服務新區正以嶄新的面貌屹立在黃土高原。延安新區已成為延安兒女實現現代城市夢想的新高地。
回顧延安新區五年發展創業的歷程,新區的建設者們感慨萬千,他們一致認為,沒有各級領導和二百二十多萬延安幹部群眾的大力支持,就沒有延安新區的今天。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同時也是一座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千年的歷史發展,積澱了她相容並蓄的人文底蘊,彰顯了她韻味綿長的獨特魅力。
然而,由於狹窄的發展空間所限,延安原有的線型城市框架被一再拉長,革命舊址周邊環境不斷被蠶食,交通擁堵、城景爭地、城鄉統籌所必需的城市空間不足等矛盾日益突出。環境惡劣、交通不暢,作為紅色聖地和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這樣的地形環境已經嚴重制約了城市功能的鋪排和吸納擴容能力,更影響著市民生活品質的提升和紅色旅遊勝地的發展。
“中疏外擴,上山建城”的城市發展新戰略的提出,讓智慧的延安人找到了一條既能保護老城革命舊址又能建設發展現代化新城市的正確道路。
公園一角
專家釋疑:“削山建城”完全可行
再美好的願景,沒有實踐論證,那也只是水月鏡花。要推山填溝造一座新城,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可想而知。英雄的延安人開始了建設世界上濕陷性黃土地區“平山、填溝、造地、建城”規模最大的岩土工程,並且沒有先例可循。
在項目實施之前,延安市就邀請了陳祖煜、龔曉南、張蘇民、林在貫、顧寶和等70多位在國內外具有專業學術權威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首批中國工程勘察大師、工程設計大師、知名規劃大師以及在三峽大壩等國家重點工程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經過多次實地踏勘和反復嚴謹論證,在充分借鑒延安新機場試驗段、四川九寨黃龍機場、山西呂梁機場等同類地形工程的成功範例,綜合論證後得出:延安上山建城在岩土工程技術方面是科學可行的。
2013年7月,百年不遇的強降雨襲擊了延安,新區建設管理部門迅速組織地質專家對新區北區一期岩土工程進行中期技術評估,實測結果表明填方區岩土工程品質完全合格,沉降符合要求,濕陷性已消除。工程本身也未對周邊區域造成任何影響,延安新區經受住了百年不遇強降雨的考驗!
2013年10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專家、浙江大學教授龔曉南回訪新區時表示,新區建設充分遵循了科學發展的理念,工程品質遠超預期要求。著名黃土專家、中科院院士周衛健、安芷生在組織20余位專家學者對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考察後,于2014年6月向中科院提交的《實施與“退耕還林還草”並重的“治溝造地”重大方針的建議》報告中指出:“填溝造地和削峁建垣能夠減小‘勢能差’,可作為黃土高原墚峁區生態治理的新方向”;“延安‘削峁建垣’建設新區的實踐證明,現代化成熟的岩土工程技術可控制工程品質和安全;通過城市建設用地的商業化運作,其較高成本是可以承受的,有必要在類似地區推廣延安‘上山建城’的經驗”。同年6月24日,由陜西省科技廳在西安主持召開的新區建設科研項目協調推進與諮詢研討會上,分別承擔國家科技部和陜西省科技廳重大科技項目“延安黃土丘陵溝壑區工程建設重大地質與岩土工程”和“黃土丘陵溝壑區(延安新區)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的兩個國家甲級勘察設計單位做了項目研究進展彙報,與會的“兩院”院士、專家,對延安新區一期工程作為國家科研應用示範基地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
有了這樣的底氣,延安新區建設一路高歌,奮力前行。
休閒廣場
新區承諾:五年還你一座新城
近幾年來,由於國內一些城市熱衷於新區建設搞“大躍進”,前期投入巨大導致的資金、負債壓力,人氣不足衍生出的“債城”“鬼城”現象,以及缺乏産業支撐使得城市發展後繼無力都被廣為詬病。延安新區在建設過程中同樣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支持。那麼,該如何有效地避開這一看似無解的“勞倫斯魔咒”呢?延安市委、市政府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靈活運用的理念,採取“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辦法,消除資金風險。同時採用市場化運作機制,以社會投資為主。通過招商引資,廣泛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建設,並與農發行、國開行、長安銀行、中行等金融機構共同建立融資平臺,資金運轉良性循環。
五年過去了,延安新區建設得到底如何?那一組組閃光的數字能告訴我們一切。
岩土工程:挖填土方量5.7億方
延安新區自開工建設以來,共完成造地16平方公里2.4萬畝,土方量約5.7億立方米,其中挖方3.1億立方米,填方2.6億立方米,是三峽大壩土方量的2倍,成功實施了世界上濕陷性黃土地區規模最大、情況最為複雜的岩土工程,是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一大創舉。
立體路網:規劃建設道路共51條
根據新區最新優化調整控規,延安新區規劃建設道路共51條,其中對外連接線6條,共14.8公里;市政道路45條,共91.4公里。現已建成通車對外道路5條共13公里,市政道路23條共57.4公里。
對外道路的建成投用,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老城區的交通壓力,楊家嶺、尹家溝、杜家溝3條新老城連接線每天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發揮著城市主動脈的功能,實現了高速北出口、棗園等區域與新區及老城雙擁大道全面貫通。
交通幹道
招商引資:73家企業數百億投資落戶
五年來,73家企業數百億投資落戶,讓新區從一片不起眼的溝溝峁峁,變成了如今一馬平川初具雛形的現代新城,也成為投資的熱土。從2012年至今,新區管委會規劃展廳共計接待參觀者5500多批次,近20萬人次,一批批的人潮往來新區,帶來了商機、帶來了人氣,也為新區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今年6月4日,在2017絲博會暨第21屆西洽會上,經過積極推介、洽談、對接,延安新區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北京898創新空間、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陜西碧桂園置業有限公司、陽光控股集團、中建集團延安公司、恒大集團、中國供銷農産品批發市場控股有限公司、延安民營聯合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地産、娛樂、能源、信息、通訊等各意向企業達成一致,共簽訂11個項目,總簽約額達到了195億元。
生態綠化:完成生態綠化修復面積近1.5萬畝
五年來,新區按照生態城市建設標準,大力開展綠化和植被恢復工作,正在推進2個山體公園、3個城市公園建設,實行人工干預和自然封育相結合,著力改善林分結構和綠化覆蓋率,場平區內8000余畝的非建設區百分之百得到了綠化全覆蓋,林草覆蓋率達到68%。較試點岩土工程實施前提高38個百分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原有地質災害徹底根除,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實施了6公里的綜合管廊,所有道路、街區同步配建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態系統。
目前,共完成道路綠化約45公里(包含對外連接線)。另有8條市政道路的綠化項目也于2017年4月開工建設,預計年底完工投用。橋溝、尹家溝、楊家嶺、小溝、杜家溝、核桃樹塔溝、北山等高邊坡區域已完成植綠累計6000余畝。
延安大劇院
完成了延安城建史上規模最大的徵遷
五年來,新區完成了延安城建史上規模最大的徵遷任務,先後共完成楊家嶺、尹家溝、橋溝等15個村8000多戶、53萬平方米、27000多人的徵遷工作。從2014年開始,新區共啟動實施住房項目包括商品房、廉租房、安置房、棚戶區改造項目及個人開發項目共計20個,累計建築面積416.6萬平方米(商業建築面積123.42萬平方米),修建住房21784套,累計投資約131.65億元。
目前,已基本完工的項目有一期商品房、清涼山棚戶區、新區廉租房和新區安置房4個項目,共計建築面積207.98萬平方米,修建住房12094套,可容納居民4萬餘人。
此外,3個休閒健身公園廣場快速推進;與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實驗二小合作的高中、初中、小學三所學校2015年順利開學;新區第二小學和第二中學本月底將交付使用,九月份開學。為民服務中心入駐辦公,延安大劇院、學習書院建成投用;新區綜合三甲醫院、公安局業務用房主體工程完成;延安大學新校區、華為雲計算數據中心啟動建設;城市管理有序開展,環境衛生、水、電、信等供應保障有力,市政基礎設施配套日臻完善,新區城市形象初步形成。
……
煌煌數據,熱血鑄就。正是有延安新區建設者們的默默堅守與無私付出,才有了如今新區的成就與輝煌。
歷經五年建設發展,如今,隨著新區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市民的陸續入住,標誌著延安新區已基本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讓延安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的夢想,向前又邁進了重要的一步,而這既是延安新區建設規劃理念的一次成功實踐,更是中國夢在延安的成功實踐。
綠化系統
新區夜景
市民熱議:新區承載未來之夢
白峰(正和廣場項目經理):延安新區提出了在建設過程中堅持“産城融合,宜居宜業”的思路是非常正確的,這首先從規劃和設計上更多地考慮了市民的感受,一個城市,它的形態無論怎樣現代化,歸根到底是還是要宜人宜居,要為人的安居樂業提供最大便利。其次,儘快完善的新區交通、醫院、供水供電、教育等配套設施建設就已經説明瞭這一點,通過這五年來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新區在加大投入提升公共服務設施上可謂不遺餘力,為的就是滿足人們對“吃、住、行、教、衛、娛”等需求。打造出一批富有活力的社區單元,讓市民能夠在相對獨立的城市空間單元中實現就近就業、就近購物和就近休閒。
劉世清(市民):新區自然是要好過老城區了,這是毋庸置疑的。有句調侃的話説得好“抬頭看得見,走個得半天”,説的就是延安的原來的交通堵塞嚴重,誤事不説,搞得人心情煩燥。現在好了,有了新區,延安堵車的問題得到了很大的緩解,住在新區,圖的就是個敞亮,環境也好,沒理由不喜歡新區。
崔東(記者):延安新區在建設中體現的就是一個“政府與民眾共同締造新城”的理念,政府做好服務管理,抓緊抓好商業項目的引入,完善新城片區入駐企業及員工生活、居住、出行等配套服務工作。通過保障性住房建設,讓産業工人“住有所居”。同時,政府通過開展多種方式,徵求市民的意見建議,了解新城企業、員工的訴求,逐步完善政府的政策、建設、管理、宣傳等一系列工作舉措,共同推動新城的健康發展。
周曉娟(教師):新區建設既包括硬體,也包括軟體。只有鋼筋水泥,那不叫城市。無論是移民拆遷戶安置還是棚戶區改造,所關心的問題不僅僅只是住在哪的問題,搬得進,留不下的癥結就在於缺“配套”,特別是缺少了最有杠桿效用的“優質教育資源”。延安新區之所以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投資或入住,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擁有了優質的教育資源,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新區不但沒有成為“鬼城”反而持續火爆,關注度越來越高。“新區人”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身份象徵和品質的代表。産城要融合,起點設計務必要高,不整合現有的資源,就註定不會有出路。
一流的城市功能定位引發人氣的爆棚。據悉,6月10日,由延安新區開發公司傾力打造的純商業高檔住宅小區上城華府一期盛大開盤,當日接待客戶1000余人,成交額突破1億元。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一個地區有沒有發展潛力,實踐可以證明。一個地區的發展前景好不好,市民最有發言權。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有黨的好政策,延安新區的明天一定會更有魅力!聖地延安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