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新展揭秘神秘王國:“千乘之國”中山國

國際在線2017-07-21 11:44:50

  兵馬俑新展揭秘神秘王國:“千乘之國”中山國_fororder_1

  錯金銀銅犀屏座(張宇明 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楊舒曼):7月20日,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攜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博物院聯合舉辦的“神秘王國——古中山國歷史文化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展。本次展覽通過110組(239件)精美的文物,向大家展示了一個春秋時期神秘的諸侯王國——中山國。

  千乘之國 僅次於“戰國七雄”的諸侯國

  中山國始建於春秋末年(西元前414年——前296年),最初稱作鮮虞,中山文公時改稱中山,位於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與保定市之間。但是在中國史學的權威著作《史記》裏,卻沒有中山國歷史和王係的專篇記載或記述,全書雖然多次提及中山國,卻多為陪襯,僅僅一筆帶過。史料的大量缺失使中山國湮沒于歷史的塵埃之中,充滿了神秘色彩。

  兵馬俑新展揭秘神秘王國:“千乘之國”中山國_fororder_2

  銅圓壺(張宇明 攝)

  在本次展覽中,有一件名為“zǐ zī 銅圓壺”的青銅禮器,它與鐵足大鼎、銅方壺並稱“中山三器”,壺出土時盛滿清水。圈足上刻有23字銘文,記錄壺的重量和制壺匠的名字。腹部刻有182字,是中山國君王zǐ zī為其父親王cuo寫的悼詞。悼詞歌頌了先王的慈愛賢明,讚揚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赒率軍攻伐燕國所取得的結果,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兵馬俑新展揭秘神秘王國:“千乘之國”中山國_fororder_3

  銅圓壺上的銘文清晰可見(張宇明 攝)

  中山國是戰國時期五個“千乘之國”之一,是僅次於“故國七雄”的諸侯國。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為白狄,最早時在陜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由於其歷史短暫,史載缺略,遺跡湮沒于地下,兩千多年來鮮為人知,故稱“神秘王國”。兩千多年前,戰國亂世,禮壞樂崩,諸侯雄起,中山國與燕、趙、魏、齊抗衡,幾經沉浮。戰國初,魏國勢強,樂羊滅中山。後中山桓公複國,遷都靈壽,國力漸盛。至中山王王 cuo時,稱王耀兵于太行山下,北略燕國“方數百里,列城數十”,與七雄相比亦無遜色。然而物盛必衰,中山外有強敵環伺,內在其統治階層日益驕奢,國力漸衰。最終在強大的趙國的打擊下走向滅亡。

  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縣三汲村附近勘探了中山國都城靈壽古城,先後發掘了多座中山王族墓和平民墓。恢宏的王城遺址與近兩萬件出土器物,使這個“神秘王國”中山國逐漸向世人展現出其歷史真容。

  山字形器 體現中山國強烈而鮮明的山神崇拜意識

  兵馬俑新展揭秘神秘王國:“千乘之國”中山國_fororder_4

  青銅禮器“山字形器”(複製品)(張宇明 攝)

  在本次展覽上,有幾件青銅禮器“山字形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器物呈“山”字形,這種禮器為中山國所特有,造型莊重,立於木柱之上排列在帳前,氣勢雄偉,象徵著中山國國王的權威。可以説,這種氣勢雄偉的山字形青銅禮器,類似于國家的國徽。它反映了中山國強烈而鮮明的山神崇拜意識和習俗,是一個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

  兵馬俑新展揭秘神秘王國:“千乘之國”中山國_fororder_5

  陶人俑拜山(張宇明 攝)

  此外,還有一組文物“陶人俑拜山”讓觀眾感到格外有趣,一個人跪拜在群山之間,表達出了中山國對山的崇拜。似乎“山”在中山國中有著特殊的意義。

  針對這個問題,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了河北博物院陳列部主任張麗敏,她表示,在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就曾有所謂“城中有山,故名中山”的記述。這種説法,既是對戰國中山國名得來的考證,也反映了戰國中山國一種獨特的社會風俗,即國民的山崇拜現象——依山而居的中山國民們,對山神推崇備至。他們認為:山,是神靈所居之地,山神會庇祐並賜福給百姓。因此,不但他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上多有山的形象出現,還把王國的都城修建在大山之中。至於將山字形器作為“國徽”,自然也是出於這種“山神”崇拜心理。

相關信息:

                        考古zǐ zī 銅圓壺

                        考古中山王王 cuo時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