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王偲瑤):近日,從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獲悉,陜南三市搬遷居民人均年收入翻番,由2011年4151元增加到2015年8225元,貧困人口因搬遷減少50萬人。
搬遷戶居有其所 生活條件改善
陜南地區位於秦巴山片區,山大溝深,生態脆弱,地質災害易發,貧困程度深,扶貧搬遷任務較重。據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對安康市、商洛市所屬兩個移民搬遷社區的60戶搬遷戶的調查結果顯示,陜南扶貧搬遷成效明顯,搬遷居民享受到了搬遷帶來的政策紅利,居住環境更為舒適,就業渠道多樣,生活水準有所提高。
此次調研的平利縣和鎮安縣均位於陜西省東南部,地處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平利縣戶籍人口23萬人,2010年在冊貧困戶3.43萬戶共8.63萬人,貧困人口占戶籍人口的37.5%。平利縣搶抓陜南避災扶貧搬遷政策機遇,目前累計建成30戶以上的集中安置區84個,1.62萬戶、5.07萬人實現了“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
鎮安縣戶籍人口30.26萬人,2010年貧困戶2.48萬戶共10.4萬人,貧困人口占戶籍人口的34.4%。鎮安縣十年計劃搬遷2.5萬戶、9.4萬人,“十二五”期間計劃搬遷1.2萬戶,現共建成扶貧移民搬遷安置點110個,累計搬遷安置1.21萬戶、4.37萬人,集中安置1.11萬戶、3.94萬人,集中安置率達到91.3%。
2014年,平利縣藥婦溝社區建成,設計容納450戶,現已全部搬遷入住。鎮安縣花園社區于2012年開建,一期、二期工程設計建造1112套,2014年已全部建成並且搬遷戶全部入住。“以前我們住在半山或山頂那些交通不便的地方,最房子都是自建的土房,環境不好安全性能也不高。”一搬遷戶説。搬遷戶最近的居民家庭居住地離安置點10公里,最遠的距離安置點110公里。
搬遷到集中安置點後,兩個小區均採取了統規統建,完善了各項居住設施,水、電、網絡、電視全部接通,搬遷戶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全部用上了凈化處理的自來水,有了獨立廁所。且小區建在集鎮附近,配套有幼兒園,解決了孩子上學問題;集中安置點附近均設有醫務室,原先無法及時看病就醫的情況得到了極大改善。
搬遷居民收入提高 每人每月最高可達5000-6000元
據介紹,扶貧搬遷未造成貧困群眾生活負擔。“十二五”期間,陜南三市進城入鎮的搬遷戶以人均20m2標準,戶型最大不超過120m2,由政府集中建設住房,搬遷安置房按國家標準為每戶居民提供相應補助。
此次調研的60戶搬遷戶均足額得到了相應的國家補貼;國家補助之外,需要自籌的部分資金,搬遷戶可以從商業銀行申請房屋貸款。60戶中有33戶從商業銀行申請了房屋貸款,搬遷後收入狀況改善,還貸情況良好。調查的60戶中,有53戶提供了購房情況具體信息,共得到國家補貼197.4萬元,戶均補助3.7萬元。(2011-2013年實發到搬遷戶手中國家補助每戶3萬,2014-2015年補助標準提高為每戶4.5萬)
搬遷改善了就業情況,提高了家庭收入。平利縣通過發展“社區工廠就業式精準扶貧”方式,大力興辦社區工廠,覆蓋平利縣112個集中安置社區。截至2016年底,全縣已創辦社區工廠41家,吸納群眾就業3000余人,從業人員年均收入2萬元以上。
從走訪情況看,85%的搬遷戶認為搬遷後家庭收入有了顯著提高。搬遷前,搬遷戶主要在家務農,耕種山上貧瘠的土地,以出售核桃、板栗等林産品為生,收入較低。搬遷後本地務工及外出打工的渠道更為通暢,收入水準明顯提高。如鎮安縣花園社區的居民,多在家門口的工業園區和社區物業務工,此次調研走訪的兩個社區企業,80%的工人來自搬遷居民,每人每月能收入1800-2000元,最高的可達5000-6000元。平利縣藥婦溝社區一戶居民家中三人均在社區工廠打工,平均工資達到每人每月2500元,搬遷即實現了脫貧。
據了解,陜西省自2011年起對陜南深受自然災害威脅和貧窮困擾的240萬人實施避災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十二五”期間,陜西全省共完成搬遷53萬戶、190萬人;陜南三市(漢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共投入資金595億元,建設集中安置點2252個,搬遷安置32.4萬戶、111.89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