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首批Model3交付後,股民們對特斯拉充滿期待,但如何迅速擺脫産能的困擾,儘快將Model3交付到用戶手中,對於特斯拉而言仍是未知數。
特斯拉近日在2017年二季度財報中披露,自從8月4日向預訂Model3的員工交付首批車輛後,累計訂單已超過50萬輛。Model3的目標是在2018年進入大規模生産之後,為特斯拉帶來堪比ModelS和ModelX的毛利率,甚至無需借助政府補貼也可實現。
然而,面對龐大的訂單數量,特斯拉的産能遲遲未能跟進,虧損持續加大,中國首批車輛更是要等到2018年才能交付。業內普遍認為,Model3高企的市場需求將對特斯拉的利潤産生貢獻,但産能的瓶頸已制約其快速發展,而在海外設廠也將成為解決特斯拉發展瓶頸的重要舉措。
持續虧損
8月3日,特斯拉汽車公佈2017財年二季度財報。報告顯示,特斯拉汽車二季度營收為27.9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12.7億美元,同比增長119%。但由於外匯以及利率影響,加強Model3的生産等方面,特斯拉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凈虧損為3.3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虧損進一步加大。
事實上,盈利能力一直是特斯拉的難題。2016年,特斯拉銷量僅為7.6萬輛,不到全球年銷量超過1000萬輛的通用汽車的1%。7萬美元起的ModelS和8萬-14.4萬美元的ModelX,從價格上就讓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投放規模較少,在前期銷售中,特斯拉還會將大量資金用到基礎設施建設當中,盈利前景並不樂觀。可以説,實現盈利的一個手段是提高銷量,銷量提高的基礎則是産能的提升。因此,起步售價僅為3.5萬美元的Model3成為特斯拉進入主流大眾市場的敲門磚。而快速增加銷量、擴張銷售規模並控製成本,也成為特斯拉首要解決的難題。
産能瓶頸
可以説,産能是Model3面臨的最大挑戰,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自首批30輛交付以來,Model3每天平均凈預訂量超1800輛。特斯拉的産能壓力正在逐漸變大。馬斯克坦言:“我們將要進入地獄式生産,這將至少持續6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按照計劃,7月特斯拉Model3的産量為50輛,預計8月産量將達100輛,9月將超過1500輛,12月將達2000輛,2018年産量將超50萬輛。這對於一家過去兩年年産量從未過10萬輛的製造企業來説無疑是一次“産能大躍進”。
業內普遍擔心,特斯拉在“産能大躍進”下,生産的汽車品質如何保證。目前特斯拉的汽車産量並不是很高,但已經遇到了品質問題。同時,根據特斯拉公佈的二季度電動車交付量,由於100kWh電池組的嚴重缺貨,本季特斯拉只交付了2.2萬輛。
最新的消息顯示,由於特斯拉目前預計的産能要想滿足這些車主恐怕需要至少4-5年的時間,因此訂單從50多萬直接掉到了40多萬,不少用戶實在難以等待選擇了其他産品。
國産遲緩
特斯拉亟待提升産能,不僅要滿足北美市場的需求,而且要解決全球客戶的交付難題。此前,特斯拉在上海建廠的“烏龍”被輪番熱炒。隨後,特斯拉中國方面同樣出面否認。只是特斯拉只否認了已經簽約,並非否認國産的想法。
可以説,特斯拉在中國國産只是時間問題,但擺在特斯拉眼前的難題是,按照中國的産業政策,海外車企若要進軍國內市場,必須要與國內車企合資生産。在建廠消息撲朔迷離的背後,馬斯克正利用特斯拉巨大的吸引力,與各地政府進行談判。一位不願具名的特斯拉內部人士透露,目前特斯拉總部對於國內市場干預過大,導致中國團隊推行本土化策略時束手束腳。
業內預計,Model3的開售與是否國産化密切相關。國産化不僅可以彌補特斯拉在補貼方面的劣勢,而且可以為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奠定基礎。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特斯拉目前對標的主要是合資的入門豪華高端車,如果特斯拉因國産的遲緩,錯失了發展的良機,那將是巨大的市場損失。北京商報記者藍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