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裏的記憶

三秦網2017-08-08 09:21:48

“老物件”裏的記憶_fororder_1502053540515

西安人民搪瓷廠生産的搪瓷産品

“老物件”裏的記憶_fororder_1502053540727

自行車是上世紀70年代結婚必備的“老三件”之一

“老物件”裏的記憶_fororder_1502053540884

鐵皮青蛙依然很受孩子們喜歡

  自2015年起,陜西歷史博物館積極響應國家文物局《關於開展“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徵藏工作”試點申報的通知》號召,在陜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開展了“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專項徵藏”工作。一年的時間裏,共徵集到包括票證、生産工具、生活用品、交通通訊器材、家用電器、文體娛樂等類別物證共計1323件。6月10日,“歲月如歌·陜西民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展”在西安正式開展,160余件曾經與老輩人息息相關的老物件勾勒出陜西近百年來社會生活變遷的掠影。鳳凰牌自行車、黃河牌電視機、駱駝牌搪瓷……7月26日,本報記者走進“歲月如歌·陜西民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展”,通過參觀者的講述,重溫“老物件”裏的溫暖記憶。 

  許和平 我結婚時騎著自行車去接新娘 

  “上海牌手錶、東方紅牌縫紉機、鳳凰牌自行車……展覽上這些作為上世紀70年代結婚必備的‘老三件’,又一次勾起了過去的的記憶!”7月26日,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歲月如歌·陜西民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展”現場,來自韓城市的遊客許和平在看到這些自己熟悉的“老物件”時,思緒一下子飛回往昔。

  許和平説,上世紀70年代,聘禮或嫁粧俗稱“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車、手錶和縫紉機。這既是為新人開始婚後新生活準備的生活用品,也是家庭生活水準的體現,所以有這“三件”的婚禮才體面。後來這三件被概括為“三轉”,有些女方要求加上“一響”,即收音機。有的家裏買不起縫紉機的,甚至要先借一台縫紉機來結婚。按當時的生活條件,結婚時能備齊“老三件”已經高興得不得了,條件好一點的家庭會買鑽石牌手錶、鳳凰牌自行車和五羊牌縫紉機,這就是當時的品牌貨。那時候誰要是騎一輛鳳凰牌自行車,無異於現在開著私家車,讓人艷羨不已。 

  “我結婚的時候就是騎著自行車去接的媳婦,風光得很!”在許和平的記憶裏,當時的農村,一個村子要借五六輛自行車都很困難,許和平托朋友關係向外村借了4輛自行車。接媳婦的那輛自行車是自己置辦下的最好的“永久”牌,就像現在的“寶馬”和“奔馳”一樣。 

  “要知道,當時這些東西需要憑票用券購買,一般人家很難買到。”許和平説,戴了手錶的人喜歡捲起左袖子習慣性地將手腕抬得高高地“看看現在幾點了”;家裏的縫紉機被擦得一塵不染,還要做個很講究的布套罩起來;自行車也要進行一番精心打扮,車座罩上帶穗的套子,車梁用布或彩紙裹起來,車條要繞上幾圈毛線轉起來才好看。 

  “此次展覽共選取民國至2000年間的各類文物160余件,通過這些曾經與老輩人息息相關的老物件,勾勒出陜西近百年來社會生活變遷的掠影。”參與此次展覽文物徵集工作的陜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保管部文物徵集科科長呼嘯告訴記者,一年的時間裏,共徵集到包括票證、生産工具、生活用品、交通通訊器材、家用電器、文體娛樂等類別物證共計1323件,其中包括向陽牌大型照相機、北京牌電視機、布倫瑞克手搖計算機、陜西渭南莊裏瓷廠瓷器、西安人民搪瓷廠搪瓷器等一大批功能完好、具有時代特色,能反映陜西在新中國建立前後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的重要藏品。

  肖玉敏 廠裏的獎品是一個搪瓷缸 

  “瓷盆瓷盤瓷口缸,結婚送禮面子光。”上世紀中葉以後出生的人們,搪瓷産品不僅貫穿于成長記憶,是日常生活更是婚嫁送禮的必備品。在“歲月如歌·陜西民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展”上,集中展出了數十件搪瓷製品,其中以西安人民搪瓷廠生産的“駱駝”牌居多。 

  “看,快看看,爺爺當年當上先進工作者時,就得了個‘搪瓷缸’,和這個一樣是‘駱駝’牌的……”7月26日,領著剛上小學三年級的孫子來看展覽的寶雞市民肖玉敏禁不住激動地連連説道。曾經在寶雞一家國營廠子工作的肖玉敏清清楚楚記得,1982年他剛參加工作,第一年他所在的車間就獲得了先進部門,自己也獲得了先進工作者,在表彰大會上,他戴著大紅花上臺領獎,獎品就是一隻印著大紅“獎”字的搪瓷缸。 

  “那個物質稀缺的年代,搪瓷用具常被當作‘獎品’或‘禮品’。年輕工人進廠,獲贈搪瓷杯;當選‘先進生産者’、‘勞動模範’,捧回的也多是印著‘獎’字和單位名稱的搪瓷杯、搪瓷面盆;退休時,‘老壽星面盆’則是發給老員工的紀念品標配。”肖玉敏説,搪瓷在中國的普及最初也經歷了從城市到農村、從富裕之家到尋常百姓的轉化過程。民國早期,只有城市裏少數有錢家庭才用得上搪瓷器具。某種程度上,它堪稱那個年代的奢侈品,裝飾著一個家庭的體面生活。1949年後,國家大力發展搪瓷産業,上海一些搪瓷廠內遷支援長春、蘭州、開封等地。1956年輕工業部研究制定搪瓷製品標準,開啟了日用搪瓷“家家有,人人用”的序幕——從部隊到工廠到農村,從茶杯、碗盤、面盆到痰盂、尿盆,搪瓷製品無處不在;上至國家領袖,下到平民百姓,搪瓷面前沒有高低貴賤。 

  時光飛逝。由於搪瓷生産過程中的廢水處理問題,以及飛揚的粉塵對工人健康的影響,導致曾長期佔據人們日常生活用品半壁江山的搪瓷廠慢慢縮減關閉,西安人民搪瓷廠也未能倖免。 

  胡雷 看見鐵皮青蛙想起童年往事 

  斑駁了原來那一身綠色,像是誰慢慢帶走了什麼。靜止了點點銹跡的發條,轉不動時間做的殼。為什麼人越長大越沉默了,就像是那只鐵皮的青蛙。我想它一定常夢回當初,跳動的簡單的快樂……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都不會忘記一隻裝有發條的鐵皮青蛙吧。它是綠色的,身上還帶花紋。只要擰緊發條,青蛙就可以在地上撲騰好一陣子,樣子實在憨態可掬。那時的鐵皮青蛙,雖然不能與現在的奧特曼和電子寵物比,但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絲毫不會少。 

  “還記得是1980年,我的那只鐵皮青蛙被老媽用錘子砸扁了,理由是玩它忘記了做作業,哈哈。”46歲的胡雷在“歲月如歌·陜西民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展”上見到可愛的鐵皮青蛙時,想起了塵封的往事。胡雷記得,在難過了好一陣子後,他擁有了記憶中最值錢的一件玩具——鐵皮飛機,這是爸爸的朋友送來的。“那時候,男生有個鐵皮青蛙就高興得要命,鐵皮飛機簡直是稀奇。”因為這個鐵皮飛機,許多小朋友慕名而來,隔了好幾條街道的孩子,找到胡雷家就為了能摸一摸,玩一玩。因為父母經常出差,胡雷有了一些從上海帶回來的洋氣玩具,“我爸喜歡給我買益智類的玩具,積木、木琴。” 

  “中國工業設計不缺乏歷史,從一隻‘小青蛙’身上就可看出。”長期從事工業設計研究的大學教授毛溪説,不少人會認為鐵皮玩具大多是20世紀80年代生産的,事實上,一些經典老玩具的歷史可以上溯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比如上發條的“鐵皮小青蛙”,至今已經蹦蹦跳跳了80年左右! 

  毛溪説,20世紀初,上海聚集了大量的中國新文化經營人才,他們積極推進西方兒童教育觀念,也推動了上海近代玩具業的形成。當時最有名的鐵皮玩具製造商是上海康元制罐廠,時有“凡我中國兒童,必有康元玩具”一説。“鐵皮青蛙”就是康元設計者利用制罐邊角料生産出來的,同時流行的還有充滿民族特色的“跳雞”、“跳鴨”等等,持續暢銷多年。今天我們在淘寶網上,還能買到造型、結構與當年完全相同的“鐵皮青蛙”,批發價最低僅1.3元一隻。 

  王賢清 紀念章鐫刻美好記憶 

  在“歲月如歌·陜西民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展”上,一枚小小的“寶成鐵路通車紀念”銅章也記錄下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這枚紀念章寬3.5釐米,高3.7釐米,圖案為機車穿過隧道,跨過橋梁,奔馳在秦嶺山區。紀念章頂部邊沿裝飾代表工人的齒輪,並鐫有鐵路標徽,正面寫有“寶成鐵路通車紀念”,背面有“1956.7”字樣。 

  “成渝鐵路通車之時,就是寶成鐵路開工之日。”王賢清是從中鐵二局的機關報《鐵道建設報》副總編的位置上退下來的,説起寶成鐵路建設,他如數家珍。王賢清説,中鐵二局的有關史志顯示,該局修築寶成鐵路時,職工最高達6.8萬人,連同二包單位約8萬餘人。由於工程艱巨,鐵道部部署了二局、四局、六局、隧道公司等施工單位。1955年4月,設立寶雞統一指揮所,此時,寶雞至鳳縣已開始施工,全長668.2公里的寶成線上,聚集了數十萬名建設者,其場面蔚為壯觀。“那時候沒有人叫苦叫累,幾乎所有人都情緒高漲,爭先恐後,幹勁沖天,你們想像不到,剛解放時人們的精神狀態就是那樣。”王賢清説。 

  據統計,寶成鐵路挖填路基土石方6563萬立方米,僅中鐵二局就完成了5000多萬立方米。《鐵道部第二工程局四十年》這樣評價寶成鐵路:因為從總的來看,寶成鐵路的修建,無論就全線或就二局施工範圍的修建實績,是造價低、工期短、固定資産交付使用率大、投資收回快(的工程)。顯然,寶成鐵路堪稱那個年代“多快好省”的典型工程。相關資料還顯示,寶成全線交付使用後5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資。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