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莨隔三差五就去劉玉蘭老人家轉轉
聶莨自掏腰包為老人添置了三隻山羊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你工作那麼忙咋可來了,鍋裏還有飯,來坐下吃嘛。”8月8日正午,臨潼仁宗街道土橋村一戶瓦房下,主人劉玉蘭老人看見幫扶幹部聶莨遠遠地來了,趕忙招呼他進門吃飯。
“不啦,我就來轉轉看家裏缺啥,一會兒還要跑下一家。”聶莨回答。聶莨是民革臨潼區工委駐臨潼仁宗街辦土橋村的一名幫扶幹部,從今年6月1日正式駐村以來,他已經往幫扶對象劉玉蘭老人家跑了不下幾十次,比回他自己父母家都勤。
説起劉玉蘭老人家的情況,聶莨的語氣有些沉重:“老人今年都75了,二兒子早年入贅離家,三兒子因病去世,兩個孫子現在都還上著學,她每天跟有殘疾的大兒子相互照應著,天天還得給大兒子做飯,日子過得恓惶。尤其第一次到她家,看家裏的東西都亂擺著顧不上收拾,心裏就覺得難受。”於是只要聶莨有時間,他就去老人家幫忙打掃衛生,噓寒問暖,老人的家也漸漸有了家的樣子。
駐村沒多久,夏收開始了。聶莨得知老人家裏因為勞力不足,已經成熟的4畝小麥還在地裏沒法收割,他就向村幹部打聽收麥子的行情,自己掏了400元讓村幹部幫襯著把麥子收完,解了燃眉之急。為了增加老人的收入,聶莨還自掏腰包1600元為老人購買了3隻奶山羊,“放羊不需要多少勞力,老人的大兒子就能勝任,明年羊下了養娃産了奶,我再幫他們聯繫買主。”聶莨説。據他介紹,今年秋天他還準備為老人套種一畝半的核桃和花椒。“這兩種作物都是不用太多勞力就能照顧的,樹苗今年秋天就能種下,三年後就能挂果賺錢啦。”
老人兩個孫子能否成才是老人一直念叨的事,也是聶莨一直“使勁”的方向。與老人大孫子朱軍軍聊過幾次,了解到他有參軍入伍的意願後,聶莨多次找到仁宗街辦的主要負責同志詢問相關事宜,積極幫朱軍軍牽線搭橋,目前朱軍軍的初檢已經合格,正等待下一步的安排。老人的小孫子朱鑫上學的事情他也已安排妥當,今年九月就將順利入學。
“娃,這雞蛋你拿上,自家雞下的蛋,可好呢。”劉玉蘭老人見了聶莨啥好的都想給他,可聶莨再三謝絕了老人的好意。“都是一屋人,我能幫的盡我能力就幫了。”聶莨説。
最近聶莨還忙著一件“大事”——給村裏解決飲水問題。山裏水源缺乏,人畜用水全靠蓄水池,之前的老池子年份久了,出現壞管漏水等問題。他協調臨潼區水務局落實了土橋村8個村民小組中的5個小組飲水蓄水池的方案,目前方案已經通過,施工正在進行,相關入戶配套自來水管道已基本敷設完成。“大概到九月份這個問題就能解決的差不多了。”聶莨説。(供稿 王琨 編輯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