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6歲的張師傅是西安市長安區的一名退休人員。2001年6月,他剛剛退休時,退休金只有1000多元。2016年12月,張師傅的養老金漲到了3100多元。今年調整養老金後,他每月又多領基本養老金198元。
張師傅的生活狀態是我省253萬餘名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生活的一個真實寫照。截至今年,陜西省已經連續17年調整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
截至去年底,全省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2506萬人
近五年來,陜西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逐步完善,省級統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制度模式進一步鞏固。新農保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統一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現了制度全覆蓋,出臺了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辦法,建立了喪葬費補助金制度。全面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立了相關群體待遇隨企業退休人員同步調整機制和最低養老金保障機制,出臺了一次性撫恤金、部分專家生活補貼等20多項社保惠民政策,將環衛工人、計程車司機等群體納入養老保險範圍,積極開展了被徵地農民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試點。截至去年底,全省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506萬人。
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服務參保職工成為新常態
變化的不僅僅是養老金的增長,還有來自養老保險經辦機構服務的改變。董曉謙是西安市蓮湖區養老保險經辦中心的一名老員工,近年來,讓他感受最深的是經辦大廳的改變。幾年前,他們所謂的“大廳”只有十幾平方米,十幾名工作人員擠在一起辦公。企業的勞資人員來辦事,連個休息的地方都沒有。如今,走進新的蓮湖區養老保險經辦服務大廳,醒目的形象墻和政務公開欄映入眼簾,櫃檯上面懸挂的電子指示牌,標識著每一個崗位的職能,工作人員統一工裝,佩戴工牌,精神飽滿,燦爛的笑容裏洋溢著無盡的朝氣和熱情。大廳裏,樣表區、雨傘借取點、飲水機、紙杯、等候區等一應俱全。
7月19日中午,在西安市碑林區養老保險經辦大廳,記者見到振興路一傢俬營企業的社保專員張女士,她正拿著手機掃描“碑林養老”二維碼。張女士所在的企業是一家餐飲連鎖企業,人員流動快,她已是第四任社保專員了。張女士告訴記者,碑林養老公眾號上面的業務流程、注意事項很全面,很快就能熟練掌握,代表參保職工和碑林養老做好業務對接。
“經辦就是服務。”據悉,像碑林區養老保險經辦中心這樣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服務參保職工,已經成為各級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的新常態。近五年來,我省各級養老保險經辦系統採取一系列舉措,解決參保職工的實際問題。
走進一個大廳,來到一個窗口,辦完一切事務
渭南市養老保險經辦處以整合市區經辦資源入駐渭南市民綜合服務大廳為突破口,不斷創新服務模式,豐富服務內涵和外延,強力推進管辦分離、經辦櫃員制和網上經辦平臺建設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渭南市建築工程總公司的陸引娣,是經辦服務廳的“常客”,她説:“以前,一個窗口只能辦一項業務,每次來我都要辦理好幾項業務,排幾次隊,累得很。”
現在,陸引娣不再有這種煩惱了。自2014年12月起,針對參保人員反映強烈的“排隊難”“填表煩”問題,渭南市養老保險經辦處按照省人社廳關於推行櫃員制的要求,打破了窗口業務類別界限,優化經辦流程,在大廳實行“一窗受理、內部流轉、限時辦結”,讓參保人員“走進一個大廳,來到一個窗口,辦完一切事務”。
記者從陜西省人社廳了解到,今後,陜西全省養老保險經辦系統將著力深化經辦改革創新,狠抓業務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設,提升經辦管理服務水準,為參保企業和參保職工提供優質服務,保障每一個參保職工的利益。 (陜西日報記者 張斌峰 通訊員 蘭增幹 田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