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二十二》成暑期檔逆襲“黑馬”

西安晚報2017-08-17 13:38:04

  上映之前,也許很多人都沒有信心,據説影城排片少得可憐,只有1%,悲觀者懷疑這部紀錄片會遭遇院線“一日遊”。然而短短三天時間,紀錄片《二十二》的票房就突破了四千萬,排片佔比達到了11%,成為一個票房奇跡,也成為暑期檔逆襲的“黑馬”。這票房逆襲的背後,又藏著怎樣感人的故事?

  作為國內首部獲得公映許可證,關注二戰時期中國慰安婦晚年生活的電影,《二十二》從拍攝到上映都有點悄無聲息。當導演郭柯決定拍攝這部紀錄片時,他甚至連啟動資金都沒有,懷著試試看的心情找到了僅有一面之緣的演員張歆藝,張歆藝不計報酬地給他支持了一百萬元。

  1932年到1945年間,在中國被日軍強徵為“慰安婦”的女性人數至少有20萬,截至2014年,當時中國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倖存者僅剩22人。從2014年1月拍到7月,攝製團隊30多人,跨越五個省,拍全了這22位倖存者。其中,在劇組正式成立之前,搶拍了山西張改香老人的葬禮。這是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紀錄片”。不過影片拍攝完成後,卻沒有發行資金,這也是2015年影片拿到了“龍標”,卻直到2017年才在院線公映的原因。經過眾籌,影片最終籌到了100萬元的發行資金,80萬元的宣發經費對電影來説簡直少得可憐。在電影上映前期,22位倖存者中僅剩8位老人,正如評論所言:“我們來得太晚,她們走得太快。”

  8月14日,電影《二十二》在全國院線上映,記者當天下午6時去影院觀影。本以為下班時間沒有多少人去看這部紀錄片,可是記者所在的那場上座率卻超過75%。雖然倖存慰安婦是一個可以很煽情的題材,但《二十二》是一部平淡得出人意料的電影。整部影片節奏緩慢而克制,沒有聲嘶力竭的控訴,日出日落,主人公們起床、吃飯、曬太陽,苦難融化在日常生活中,沒有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可供情緒宣泄的點,克制、安靜、柔和,老人回憶往事,到記憶中最痛苦的地方,也只是低聲喟嘆:“不想説了。”這對旁人來説是歷史,但對這些近乎走到生命終點的老人來説,是難以言説的一生。

  西安一位影城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二十二》上映前,按照他們的預估,只安排了兩場排片,一場中午12:00,一場14:00。“之前預判紀錄片一般不會有很大的觀眾量,但上映以來上座率還不錯,特別是觀眾在影片結束後看完了五分鐘的字幕,我們保潔員在影廳外面等了五分鐘讓我很意外,所以我們就增加了排片場次。”截至記者發稿時,西安很多影城已經大規模增加排片,有的影城一天甚至多達七八場。

  該片宣傳方負責人蘇北淇坦言,影片上映首日給他們的排片率只有1%,當天下午這個比例增加到1.5%時,他們都已經很感激了。沒想到後兩日還在上漲,除了感激,她不知道用什麼樣的話來表達。在文藝路上班的小周看完影片後表示,他會向更多的朋友推薦這部影片:“如果單純從電影的角度來講,這不是一部讓人欲罷不能的影片。可影片就有這種魅力,讓你安靜地看完,感受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她們值得你深情地凝視。”

  導演郭柯曾表示,如果影片在扣除成本外有盈利,將全部捐給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用於這些老人未來的生活及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工作。在微信群裏,很多人希望能真正幫助到老人。蘇北淇透露:“如果票房真能有很多,我們要和導演討論,如何建立公益組織幫助戰爭受害的老人們,不僅僅是這八位慰安婦倖存老人,還有抗戰老兵等,都要得到尊重和幫助。”(記者 張靜 實習生 趙雲彧)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