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車”等軟體,讓網約車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捷。如今,一個個貨運交易APP的出現,讓傳統貨運交易也隨著移動物聯網發生著改變。
貨車司機提高了往返效率
一直以來,“貨找不到車、車找不到貨”都是貨運物流市場的痛點,這讓互聯網找到了商機。最近,在西安一家物流公司工作的張華告訴三秦都市報記者,現在網約車不光能“拉人”,也可“拉貨”,很多貨車司機都開始在網上找訂單。
記者下載了張華口中的這款叫做“運滿滿”的APP,註冊時發現,平臺主要針對貨車司機、貨主和物流仲介三方。每一方都需提交相關資料,只有通過審核,才能看到其他方信息發佈的情況。張華給記者演示,按照設置好的路線進行搜索,就可以看到貨源車源與路線情況,然後根據查找到的信息,可直接撥打電話進行交流。“我上個月就通過這個平臺,成交了20多筆訂單。”
“去年10月我開始用手機網上搶單,在家就能找信息,確實很方便。”家住三橋的劉磊是一位貨車司機,經常為西安一家材料公司送貨到河南的工廠,他告訴記者,每次送貨之後,開空車回來很不划算,就得在河南找新的貨源。有時候一天都找不到,就得住下來。現在用手機找(貨源),運氣好的話,還沒到河南就可搶下回來的訂單。
貨主更偏愛有保障的熟人
記者在手機APP商店中搜索看到,除了“運滿滿”之外,還有“貨車打車”、“一號貨車”、“多多貨車”等近10種網約貨運車平臺,其運營方式與“滴滴打車”的在線支付不同,大多均為貨車司機、貨主和物流仲介進行信息發佈,然後雙方通過電話諮詢,談好交易細節。
不過,這樣的方式也使得平臺對於交易各方的監管相對不足,由於是直接電話聯繫,也沒有統一的收費標準,在幾次交易之後,往往就形成了客戶與司機之間的“熟客”關係。
“平臺上除了像我這樣的司機,還有很多物流仲介發佈信息,擴大網上攬貨業務。”劉磊説,跑了幾次之後,有些老客戶不願費事,就直接給自己打電話,聯繫發貨。
除了貨車司機,許多貨主也更願意直接聯繫熟悉的司機。
貨運行業線下制度需完善
記者了解發現,非法營運也是網約貨運車常見的問題之一,一些實為非營運的小型普通客車,卻在從事拉貨營運工作的情況頻繁出現,而且有的車身還非法張貼廣告。據媒體報道,在成都僅1小時內,交警便擋住12輛網約貨運車。
“身份認證是一個難點,即使是滴滴和優步,也經常有司機實際開的車與註冊車型車號不同的情況,只不過都是小轎車,所以沒人去深究,但貨運車的話,可能就會涉嫌非法營運。”電子商務行業分析師沈宏雲表示,與計程車的規範化管理不同,目前貨運行業對於車輛本身就缺乏標準化制度,在此基礎上的網約貨運車,必然就會産生比網約計程車更多的問題。“網約車從開始的‘燒錢大戰’到如今的合法化,其實也經歷了很長的過程,網約貨運車要規範,首先得把貨運行業本身的制度更完善,然後線上才能做好。”(記者 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