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縣産業脫貧實現貧困戶持續增收

三秦都市報2017-08-17 08:50:46

  “産業是地域經濟的‘發動機’,更是群眾脫貧增收的‘搖錢樹’。”昨天,六盤山片區政協精準扶貧交流推進會考察組成員,在考察過丹鳳縣産業脫貧的“三駕馬車”模式後感慨道。

  發展産業是促進貧困群眾持續增收致富、擺脫貧困最有效的途徑,做好産業扶貧這篇大文章,必須立足“增收可持續”,千方百計讓富民産業興起來,讓廣大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貧困戶種上了大棚菜年均增收1.1萬

  走進棣花鎮萬灣利民蔬菜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錯落有致的日光溫室大棚內,青椒、番茄等蔬菜長勢喜人。貧困戶們和基地員工正忙著採摘新鮮蔬菜。

  合作社經理李剛告訴記者,從去年冬季以來,村裏有26戶貧困戶相繼成為合作社社員,自己經營管理大棚,合作社為每戶無償提供蔬菜種苗及技術服務,簽訂成品蔬菜種植與銷售合同,按保護價回收貧困戶成品蔬菜,收入歸貧困戶所有。

  “結合貧困戶家庭實際,我們將大棚分為‘幫困棚’、‘創業棚’、‘承包棚’三類,根據貧困戶類型區別對待。”李剛説,目前合作社帶動的26戶貧困戶已發展大棚設施蔬菜種植27畝,露天蔬菜種植38畝。通過農戶自主經營和基地管理保價回收,年戶均增收達1.1萬元,貧困戶依託蔬菜種植基地有了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從而脫貧致富。

  考察組成員認為,這種“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有效地將種植戶與合作社利益結為一體,使農戶與合作社相互促進,不僅實現了産業融合發展,還開啟了精準脫貧的新模式。

  龍頭企業具有良好的産業整合和帶動能力。在産業扶貧的大旗下,沒有龍頭帶動,就很難推動産業規範化、標準化生産。

  葡萄甜了貧困戶的心

  正值八月葡萄成熟季,丹鳳縣棣花特色現代農業園區內,綠樹蔭濃的葡萄園裏一片碩果纍纍的景象。

  “我們的葡萄個大色勻還很甜,大家可以嘗嘗看。”看到六盤山片區政協精準扶貧交流推進會考察組成員來到自己的展位前,丹鳳縣綠怡果業專業合作社法人葉軍海急忙上前招呼。

  “你這個合作社吸納了多少貧困戶?現在葡萄價錢怎麼樣?畝産收入能達到多少?”一些成員的提問,道出了考察組此行最關心的問題。

  丹鳳縣地處秦嶺東段南麓,因縣城襟帶丹江、背依鳳冠山而得名。近年來,這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區農業縣,把發展産業作為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根本之策,形成了拉動群眾增收的三大産業扶貧模式,即龍頭企業帶動型的“華茂模式”,現代産業園區承載型的“棣花模式”及合作組織聯盟型的“萬灣模式”。

  “在我們縣的脫貧工作中,産業脫貧比重達到60%,産業脫貧、産業富民對我們來説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們就要通過發展産業,把群眾嵌在産業鏈上,確保他們能脫貧、脫真貧。”丹鳳縣委書記鄭曉燕向考察組介紹,在脫貧攻堅中,丹鳳縣立足資源優勢,在特色産業方面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建立起貧困戶與産業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全縣85%以上的貧困戶都有致富産業或在産業鏈上實現增收,也有效破解了“龍頭企業(園區)連接帶動貧困群眾難”的問題。

  葉軍海以他的合作社為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葡萄地最低産量4000斤,按市場價5塊錢一斤來算,葡萄最低畝産可以達到2萬元,除過葡萄,我們還帶領群眾種植産量大的桃子等,同時發展果園套種中藥材等多種林下種殖,多渠道讓群眾腰包鼓起來。”

  給貧困戶找到長期收益的路子

  作為商洛市首批現代農業産業精準扶貧試點企業之一,華茂牧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承擔著丹鳳縣趙溝村213戶691名貧困群眾的脫貧任務。為給貧困戶找到長期有收益的路子,去年以來,該公司運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有效聯結三方,通過探索産業扶、大戶扶、就業扶和保底分紅、保險保障的産業扶貧新機制,讓貧困群眾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獲。(記者 石喻涵)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