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加快發展食用菌産業助力脫貧攻堅

陜西日報2017-08-18 09:57:14

  近年來,商州區依託優越的氣候資源和環境優勢,以食用菌示範縣(區)建設項目為契機,以推廣食用菌“百萬袋”生産模式為重點,堅持循環生産、農林廢棄物再利用原則,不斷完善食用菌示範區項目建設任務,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無公害生産為方向,面向市場需求,整合多方力量,著力抓好食用菌示範基地建設、生産線引進、菌種繁育中心建設等,積極開展宣傳培訓及技術指導,大力推進食用菌産業突破發展,使食用菌産業“規模化、標準化、産業化”格局基本形成,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大幅增長。

  實現食用菌産業大覆蓋

  2017年在産業扶貧政策的推動下,商州區食用菌産業發展更為迅速。目前,全區共種植香菇、平菇、木耳、杏鮑菇等食用菌2456.3畝,建設生産大棚2459個,種植食用菌1824.5萬袋。註冊食用菌專業合作社75家,菌類生産公司7家,建設食用菌基地64個,工廠化、專業化食用菌生産基地2個。

  食用菌産業現已基本覆蓋全區18個鎮辦,並引進食用菌專業化菌包生産線10多條,使商州區食用菌專業化生産水準實現跨越式發展,建成食用菌“百萬袋”模式生産示範基地8個,按照“菌包工廠化生産+農戶分散出菇”的方式,基地統一製作菌袋,供給群眾分散出菇,基地負責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産品銷售等,基本實現了“七統一分”。加快了食用菌生産由傳統的家庭分戶生産向産業化、規模化、工廠化發展轉變,提升了食用菌生産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反季菇、秋冬菇、春夏秋冬平菇的合理茬口安排,基本實現了菌類産品的週年供應,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

  傾力打造商州食用菌綠色品牌

  商州區食用菌産業以標準化生産為方向,著力打造特色品牌。除選用優良菌種、不斷提升産品品質外,全區各基地香菇生産原料有50%來源於關中、咸陽、渭南等地的蘋果修剪枝條及當地桑枝條等下腳料,平菇生産90%利用棉籽殼、玉米芯等作物秸稈等,廢舊菌包作為加溫燃料、生産有機肥料等,每年可節約森林資源近1.7萬噸,使食用菌生産逐步向資源循環利用轉變。 目前,全區已成功註冊“秦嶺金珍”“秦嶺金絲”“鄉野村菇”“鶴鑫陽”等菌類産品商標4個,認證無公害香菇産品基地3個。   

  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産業

  2017年4月,商州區食用菌産業指導意見出臺後,各企業紛紛響應,用扶貧補貼資金在基地入股認領分紅模式帶動貧困戶發展食用菌産業,解決了貧困戶自主生産無技術、無勞力、無資金的難題,確保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多元。目前已有19家企業與15個鎮辦57個村簽訂了三方帶動合同,帶動貧困戶4560戶,發展食用菌2055萬袋。

  除帶動基地所在鎮的貧困戶發展食用菌外,還積極帶動其他鎮辦的卡內貧困村貧困戶。商州區田野新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帶動大趙峪、城關、楊斜、三岔河4個鎮辦11個貧困村765戶貧困戶,發展食用菌382.5萬袋;商州區秦綠源食用菌有限公司帶動大趙峪、大荊、腰市、三岔河4個鎮辦13個貧困村1301戶貧困戶,發展食用菌526.3萬袋;商州區蟒龍峪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帶動陳垣、三岔河2個鎮辦5個貧困村389戶貧困戶,發展食用菌194.5萬袋。

  商州區還不斷健全加工貯藏體系,拓展産品銷售平臺,使群眾熱情不減,種植規模不斷擴大,2015年全區種植1700萬袋,2016年達到1900多萬袋。今年以來,在産業扶貧政策的推動下,食用菌有望突破2500萬袋。貧困戶通過土地、補助資金、産業貸款等在企業入股年底保底分紅,有勞力就可以就業,既守住了青山又得到了金山,食用菌産業已經成為商州區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産業。 (程娟)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