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 有一片燦爛的紅霞 ——記已故剪紙大師高鳳蓮

陜西日報2017-08-18 10:02:23

  她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延川剪紙代表性傳承人,被紐約東西方藝術家協會授予“國際剪紙藝術大師”稱號。她一生共創作了上萬幅剪紙作品,先後獲得國內外各類大獎50多項。上世紀90年代,她的布貼畫在中央美院陳列展出;2014年,“大河之魂——高鳳蓮祖孫三代剪紙藝術展”被納入“二十一世紀國家美術收藏和捐贈獎勵專項計劃”;她的剪紙作品《龍鳳呈祥》《群豬鬧春》《陜北風情》,布堆畫《財神》《軒轅黃帝》《土地神》《關公》《麒麟送子》《灶王》等幾百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和國內外多家藝術機構及鑒賞家收藏。關於剪紙藝術,高鳳蓮説:“紙花就是心花,只有心裏有花,才能剪出心儀的紙花;假如心裏沒花,那就什麼也剪不出來了。”

剪紙_fororder_100

剪紙_fororder_101

  時光回到2014年5月8日的下午,中國美術館5樓大廳裏,“大河之魂——高鳳蓮祖孫三代剪紙藝術展”隆重開展。一幅用33張紅紙拼湊而剪的長約10米的巨幅畫卷《黃河魂》,令在場觀眾駐足逗留,讚嘆之聲不絕於耳。展覽通過“厚土”“鄉情”“傳承”三個篇章,集中展示了高鳳蓮祖孫三代百餘幅剪紙佳作,吸引了眾多民間藝術家、美術界人士和剪紙愛好者前來觀展。有專家當即斷定,創作者一定是個大師級的人物。

  正當人們沉醉在這幅剪紙藝術佳作的意境之時,大廳驀然響起了高亢悠揚的陜北民歌《黃河船夫曲》:“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幾十幾道灣上,幾十幾隻船哎……”人們紛紛圍了過去,只見一位頭髮花白、面容慈祥、穿著樸素的鄉下老奶奶和兩名女子圍坐在一起,各自手裏拿著剪刀和紅紙,一邊哼著信天遊,一邊剪著紙花。這位普通的農家老人,便是從黃土高原上走出來並享譽世界的民間剪紙大師高鳳蓮。圍坐在她身旁的兩名女子,一名是她的小女兒劉潔瓊,另一名是她的外孫女樊蓉蓉。頓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為祖孫三代精彩的剪紙表演與非凡的藝術造詣而讚嘆。

  7歲剪紙的巧女子

  1936年農曆二月十九,高鳳蓮出生在陜北延川縣城關鎮高家圪臺村。高鳳蓮的外祖母和母親是當地很有名氣的刺繡、剪紙能手,方圓幾十里經常有人登門討教技藝。高鳳蓮從小心靈手巧,思想活躍。也許受外祖母和母親的熏陶,7歲的她就喜歡上了剪紙,時不時拿起剪刀剪些小貓小狗的。那時,家中沒有多少紙張可供她去剪,她就想盡一切辦法去找紙。每當看到一些廢了的舊紙,她就愛不釋手地撿了回來。家裏誰一旦丟了手帕、布頭什麼的,首先懷疑是她拿去剪了。一次,實在沒有啥可剪了,她索性把母親的一本夾鞋樣的書偷偷拿來剪了個精光,結果被狠狠地打了一頓。後來,她開始剪樹葉。坐在樹蔭下一剪就是一天,兩隻小手常常沾滿了樹葉的綠汁。12歲,天資聰慧的高鳳蓮就出落成一把剪紙好手。村裏誰家女子出嫁、後生結婚,需要的“喜”字、窗花和枕頭頂子、鞋底以及過年家家戶戶大門上張貼的門神等,都會請她去剪。於是,她便像外祖母和母親一樣,成了眾人眼裏的“巧女子”。

  17歲那年,高鳳蓮出嫁了。婆家很窮,可貧困並沒有使高鳳蓮失去生活的信心。她堅信只要勤勞務實,吃苦肯幹,就一定能夠改變家庭貧困,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於是,心性好強的她,燒火做飯,挑水劈柴,養豬喂牲口,下地幹農活,樣樣活計都不在話下。住的地方不寬敞,她便和丈夫動手挖窯;糧食不夠吃,小兩口就起早貪黑去耕作,硬是填飽了一家人的肚子。

  高鳳蓮人緣好,愛幫助人。每當村裏誰家過紅白事,就會請高鳳蓮去剪紙花、縫衣被。那時候,高鳳蓮既要參加村裏集體勞動,又要忙家務活,可以説一點閒工夫都沒有。然而,面對鄉親們的請求,她從不推辭。村裏幾乎每家每戶都貼有她剪的紙花。久而久之,她在群眾中樹起了威信,成了村裏的主心骨。於是,村民們推舉她當上了民兵連長、婦女主任,直至村黨支部副書記,並被選為黨代表,多次參加鄉上、縣上會議,把基層和老百姓的心聲原汁原味地反映給組織。

  1978年6月的一天,烏雲翻滾,電閃雷鳴,大雨引發了山洪,危及到了壩體。高鳳蓮第一個從山窯裏衝出去護壩,與洪水展開了殊死搏鬥。在高鳳蓮的帶動下,人們一齊上陣,挖土的挖土,墊柴的墊柴,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奮力搶險,終於封堵住了豁口,保住了壩體。在農田基建大會戰中,兩名群眾突然被坍塌的黃土埋住了。就在大夥驚慌失措時,高鳳蓮第一個衝上前去,與隨後趕來的眾人一起將被埋的人刨了出來。事後,高鳳蓮説:“誰家門上挂著無事牌?人遇到難處,理應出手搭救,這是最起碼的做人品質,擱到誰身上都一樣!”

  聲名鵲起的《抓髻娃娃》和《牌樓》

  高鳳蓮天資真正被人發現、走上從藝道路並最終步入藝術殿堂是1986年之後的事。引路者便是延川縣文化館幹部馮山雲和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靳之林。那一年,高鳳蓮的二女兒因病去世。為使母親儘快從痛苦的陰影中走出來,在縣城工作的大兒子白江錄接高鳳蓮到縣城的家中小住。白江錄的家在縣文化館隔壁,妻子白竹梅是縣文化館的幹部。那段時間,縣文化館正在舉辦全縣布堆畫和剪紙培訓班。深知婆婆愛好剪紙的白竹梅,就讓婆婆去參加學習班,開開眼界,長長見識。

  高鳳蓮走進了培訓班。看了館裏的收藏和別的學員的作品,她不以為然地説:“你看這些布堆畫、剪紙花都是死的,一點兒也不活泛,我比他們剪得好多了!”於是,馮山雲就讓她當場剪了一幅。高鳳蓮拿起紅紙,一邊剪一邊講:“獅子滾繡鞋,兩口子好心閒。”馮山雲驚奇地問高鳳蓮:“你剪紙作品為什麼愛用花和動物裝飾呢?”高鳳蓮説:“剪花、剪花,就要花;花是女人,女人就是花。”馮山雲又問:“你繡的花上為啥有那麼多疙瘩?”高鳳蓮回答:“就是圖個吉利嘛!就好比花開後結了籽,也象徵著婆姨們生的娃娃多。”

  1989年,高鳳蓮在馮山雲的推薦下,參加了文化館、藝術館聯合舉辦的剪紙學習班。作品《抓髻娃娃》在學習班上引起轟動。不久,該作品便在延安首屆剪紙藝術電視大獎賽中獲得一等獎。1995年,受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靳之林的邀請,高鳳蓮在北京參加了世婦會期間舉辦的全國民間藝術展。她用6張大紅紙拼湊剪成的《牌樓》佔了展室中最大的一個廳。靳之林回憶《牌樓》的創作過程時説:“當時時間十分緊迫,高鳳蓮根本沒有去過天安門,但她認為有門必有門神,而且她家中牌坊上就有二龍戲珠和獅子的雕刻紋樣。就這樣,她憑藉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和超群技藝剪了三天三夜,按期完成了作品。來參觀的人把展廳擠得水泄不通。”

  高鳳蓮是將從母親、外祖母那裏看的、學的手藝與剪紙的藝術融入生産、生活乃至生命之中。祖祖輩輩為愁苦悲傷而剪,也為快樂幸福而鉸。受黃土與黃河地域文化、傳統文化的感染,她練就了一手絕妙的剪刀功夫。  

  陜北高原的藝術結晶

  高鳳蓮的剪紙,行雲流水,灑脫自由,很少受條條框框的限制。她拿起剪刀如脫韁的野馬,縱橫馳騁。表現內容從當地流行的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到豐富多彩的農家生活、生産勞動、民俗風情,再到大柳樹下青年男女談情説愛等。從大到5米的巨幅作品,再到信手拈來的隨意之作,她都胸有成竹,從不起稿,大刀闊斧,一氣呵成,充分顯露出了大師的藝術風采。她的剪紙藝術風格,粗獷樸實,氣勢逼人,其藝術氣質是黃土、黃河造就的陜北人民豪放心性的結晶。

  線條流暢、造型誇張、佈局絕美、疏密有章,是高鳳蓮剪紙作品的集中體現。在她的剪紙作品中大量運用組合手法,將富有深刻寓意的符號與形象統一于畫面之上,深刻地蘊含著原始圖騰文化印跡。創作題材廣泛,從養育她的陜北熱土,到黃河流域、黃土高原上的生活習俗,再到繁衍傳承、生生不息的萬千生靈,皆在她的剪刀下生發出質樸而浪漫的氣息。如《黃河魂》《高家圪臺》《陜北風情》《神柱》等,就是此類作品的代表。

  高鳳蓮的剪紙突出一個“活”字。在她的剪刀下,沒有四平八穩、安分守己的作品,有的是大膽的誇張和創新。比如《扣碗》這幅作品,不是正兒八經兩碗上下緊扣,而是直接從碗裏衝出一條活魚來。對此,有人問她為什麼這樣剪?她説:“剪紙又不是剪人,人擺弄的動作大了,疼呢;紙又不疼,任你用剪刀隨意剪,動作越張揚越好,這樣才顯得有動感呢……”她所剪的虎和馬,不是對現實生活中虎和馬的模倣,而是大膽地讓虎和馬的腿像風火輪一樣朝四方旋轉開來。她説:“這是飛虎和飛馬,是從天而降的。”這種想像和表現手法,只有高鳳蓮才有。

  高鳳蓮的剪紙雖然大膽誇張,但每幅作品都充滿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她常説:“紙花就是心花,只有心裏有花,才能剪出心儀的紙花;假如心裏沒花,那就什麼也剪不出來了。即便勉強地剪出來,也是個四不像,是死花。”是啊,她的一雙巧手,連著心靈的憧憬;她的一把剪刀,剪出生活的萬象;她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剪紙經驗,使她能夠創作出無與倫比的剪紙佳作,散發出耀眼的藝術光芒。

  日積月累加上馮山雲、靳之林兩位老師的指點,高鳳蓮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攀升,不僅走出了黃土地、走向全國,而且走出國門。她先後赴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進行剪紙表演,開展民間文化交流活動。德國的楊森英麗和布傑特兩位熱愛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研究者,更是不遠萬里,多次來到高鳳蓮家學習剪紙藝術。

  有學者認為,高鳳蓮的民間剪紙,文化價值遠遠超越了剪紙藝術本身,不僅具有深厚的哲學、美學、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內容,而且還反映了人類的生命意識、繁衍意識和生生不息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民間剪紙作者是以農村婦女為主體的勞動者群體,她們出於自身的社會生活需要,不受方方面面的制約,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通過一把剪刀一張紙,代代相傳,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形成一個舉世無雙的歷史活化石博物館。這是中國勞動婦女對民族文化和人類文化傳承發展的歷史性貢獻。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心主任喬曉光感慨地説:“高鳳蓮一家三代人深厚的剪紙傳承淵源以及作為民間勞動者所體現出的巨大創造能量,代表了這個時代我們民間文化真正的中國夢,就是用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語言講述中國人自己的故事。”

  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稱:“這種剪紙風格既有中國古老文化的傳統內涵,又有對現代生活的藝術表現,同時還具有個人獨特的創造性特徵,是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中難得的優秀作品……我不説高鳳蓮是全國第一,但這樣的作品,我在國內還沒有見過;我也不説高鳳蓮是世界第一,但這樣的作品,我在國外也沒有見到過。”

  為使剪紙藝術能夠永久地保存下來,將剪紙技藝傳授給更多的人,2005年高鳳蓮辦起了個人剪紙藝術館。她自籌資金,翻修了窯洞,布設了展廳,免費供人參觀。藝術館大門和院落處處充滿了民間文化氣息,墻壁和窯面的青石上雕滿了用剪紙藝術表現的圖騰和花草動物圖案。藝術館的窯洞裏挂滿了剪紙,從不及手掌一半大小的動物,到數米長的《陜北風情》,一窯接著一窯,讓人目不暇接。藝術館所展出的除了高鳳蓮的作品外,還有女兒、外孫女和其他優秀學員的作品。這些剪紙作品記錄著一個民間剪紙藝術家如何從青澀走向成熟。

  ……

  2017年1月20日8時零8分,剪紙大師高鳳蓮因病去世,她留給世間的剪紙藝術是永恒的。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説:“高鳳蓮的一生,是勞動的一生,也是創造的一生;是黃河滋養的一生,也是表現了黃河生生不息的一生;是寄託了生活理想的一生,也是讓民間剪紙走向社會、走向世界的一生。”(記者 樊蓉 通訊員 祁玉江)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