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飛地經濟”開啟生態發展新模式

陜西日報2017-08-21 09:20:43

  土地資源稀缺的安康市通過土地集約、産業聚集,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大膽探索“飛地經濟”模式。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飛地經濟”園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4.73億元,簽約項目64個,落地建設項目27戶,5縣“飛地經濟”園區被全部列入省重點建設縣域工業集中區。

安康市連片成規模、適宜於發展工業的土地尤為短缺,像白河、嵐皋等缺乏空間發展的縣域,要發展工業只能劈山造城、填河造地。這既不符合生態功能區建設要求,又會使投資成本加大,讓許多企業望而卻步,無法就近形成産業鏈,限制了工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為突破這一瓶頸,2013年安康市提出“全域安康”理念,在受保護的2.15萬平方公里外,探索“飛地經濟”的發展模式。所謂“飛地經濟”,就是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把“飛出地”的資金和項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隸屬的“飛入地”的工業基地。為此,安康市先後制定了月河川道産業佈局規劃和“飛地經濟”園區規劃,在高新區和恒口示範區規劃出10平方公里土地用於“飛地經濟”園區建設。自2014年起,嵐皋縣、鎮坪縣、白河縣、寧陜縣、紫陽縣5個“飛出地”先後落戶安康高新區“飛地經濟”産業園和恒口示範區工業園區。

安康市發改委“飛地辦”負責人姚青臻介紹説,“飛地經濟”園區的固定資産投資、重點項目、工業增加值等,前5年全部計入“飛出地”,之後“飛出地”與“飛入地”按7:3分享。這一舉措,有效破解了限制開發區有資源、有項目、無土地和重點開發區有土地、無項目的難題,逐步形成了限制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發展局面。

在項目引進中,安康市優選“飛地經濟”項目進入“飛地經濟”園區,倡導依託本地優質資源,發展特色園區建設。在紫陽恒紫循環産業園區,已落戶的陜西睿智環保建材有限公司正在加緊建設,一期投資9000萬元的四條生産線已全部安裝完畢,將於今年9月正式投産。公司副總經理苗小軍説:“落戶‘飛地經濟’園,徵地拆遷、項目審批等都由‘飛入地’和‘飛出地’來解決,為企業省去了許多麻煩,加快了項目的建設。”

姚青臻説,到“十三五”末,安康“飛地經濟”園區落戶企業將達300家以上,可實現年産值100億元,利稅20億元,解決勞動就業10余萬人。(記者 韓秀峰 屈荔鵬)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