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美的大熊貓

陜西日報2017-08-21 14:04:25

  1 世界最美 “國寶中的美人”惹人愛

  作為“秦嶺四寶”的秦嶺亞種野生大熊貓,豐腴富態、頭圓尾短,腹毛略呈棕色。與四川大熊貓相比,秦嶺大熊貓形態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四川亞種頭長近似熊,秦嶺亞種頭圓更像貓,看上去更漂亮,更憨態可掬,被譽為“國寶中的美人”。

  雖然秦嶺大熊貓的發現比四川大熊貓晚了近百年,但秦嶺大熊貓的發現被稱為中國動物學上的里程碑。專家認為,從某種角度來説,秦嶺大熊貓在學術上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四川大熊貓。2005年提出秦嶺亞種概念的浙江大學方盛國教授,1996年就來到秦嶺佛坪進行研究調查,通過對秦嶺和四川六大山系的大熊貓進行DNA圖譜、微衛星以及遺傳基因和形態學分析,證明秦嶺大熊貓遺傳多樣性系數較高。專家認為,與國內其他山系的大熊貓種群相比,秦嶺大熊貓是一個更古老和原始的新亞種種群,在遺傳多樣性上更具有研究價值。

  秦嶺大熊貓棲息地分佈緯度最高。秦嶺野生大熊貓主要集中分佈在秦嶺中段南坡,在北坡及西段有少量分佈。分佈範圍東起寧陜縣太山廟鄉,西至寧強縣青木川鎮,南起寧強縣青木川鎮,北至周至縣厚畛子鎮,涵蓋漢中、安康、寶雞、西安4個市的城固、佛坪、留壩、寧強、洋縣、寧陜、太白、周至8個縣23個鄉鎮。

  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密度居全國首位。目前大熊貓種群數量為345隻,種群密度為每平方千米0.10隻。按大熊貓分佈的六大山系比較,秦嶺大熊貓的密度是最高的;以省為單位,陜西的密度也是第一。秦嶺大熊貓種群數量最多的前三個縣分別是太白縣、佛坪縣、洋縣,共258隻;大熊貓種群密度最高的前三個縣分別是洋縣、佛坪縣、太白縣,平均密度每平方千米0.13隻。

  在漢中市佛坪縣,有一隻名叫七仔的明星大熊貓,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能看到的棕色大熊貓活體,可謂“國寶中的珍寶”。自1985年在佛坪岳壩鎮大古坪村發現世界上第一隻棕色大熊貓丹丹以來,全世界已發現的、有資料記載的棕色大熊貓共有8隻,均在秦嶺發現,其中6隻在佛坪發現。

  2 巍巍秦嶺 野生大熊貓的溫暖家園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嶺就有大熊貓的蹤跡。漢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提到的“貘”指的就是大熊貓。

  秦嶺,是我國中部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具有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服務功能,也是珍稀野生動物的理想家園。秦嶺現有陸生脊椎動物754種,佔全國種類的23.7%;國家重點保護動物80種,其中大熊貓、金絲猴、羚牛和朱鹮被譽為“秦嶺四寶”。

  對於秦嶺大熊貓而言,1958年是應當被銘記的年份。那年春天,北京師範大學教師鄭光美帶領學生來到秦嶺深處的佛坪岳壩區域進行考察,偶然在村民楊篤芳家看到一張鋪著的動物毛皮,直覺告訴他,這是他沒有見過的一種動物毛皮。他將毛皮帶回北京,後來又根據帶回的頭骨標本研究考證,于1964年發表《秦嶺南麓發現大熊貓》的文章,首次向世界宣佈秦嶺發現大熊貓的消息,從此揭開了秦嶺大熊貓的秘密。

  從秦嶺大熊貓被發現開始,我省對大熊貓的保護工作陸續展開。2015年公佈的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陜西秦嶺地區野外生存有大熊貓約345隻,種群數量比10年前調查時增長26.4%,增長率為全國最高。秦嶺大熊貓種群總體狀況穩定、富有活力。陜西省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由10年前的34.8萬平方公里增加到36.1萬平方公里,其中75.66%的面積品質良好,適宜大熊貓生存。更可喜的是,與“三調”相比,“四調”中在太白縣王家楞、太白河以及周至太平河地區發現有新的大熊貓分佈區,説明秦嶺大熊貓主分佈區內的牛尾河桑園壩種群和興隆嶺種群均有向西側、北側擴散的趨勢,總體分析棲息範圍與10年前相比有所擴大。

  隨著國家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的實施,我省大熊貓保護管理工作進入全面強化野外保護能力的快速發展階段。2002年至今,我省在秦嶺大熊貓棲息範圍內先後新建了桑園、牛尾河、黃柏源、天華山、平河梁等11個保護區,使陜西省大熊貓保護區總數量達到16個,總面積達到35.4萬平方公里。8處省級自然保護區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大熊貓棲息地總面積20.2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的56.14%,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長青國家自然保護區華陽中心保護站站長張曉峰説:“我工作了十幾年,明顯感覺到大熊貓的數量增加了,活動範圍擴大了。以前在保護區核心區域留下的熊貓痕跡比較多,這幾年在保護區周邊,甚至社區附近,都時有發現。有一次我們在保護區的路邊發現一隻正在吃竹筍的大熊貓,我們就用竹筍喂它,它也不怕人。”

  3 隱患凸顯 棲息地破碎化嚴重

  大熊貓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面積的增加,並不意味著大熊貓的保護工作從此高枕無憂。“四調”結果顯示,受人工林、道路、居民點、耕地、小水電站、旅遊等活動影響,大熊貓棲息地整體品質並不高,棲息地受損、退化、破碎化問題嚴峻。

  與“三調”相比,秦嶺山系的大熊貓棲息地面積雖有顯著增長,但現有棲息地中適宜棲息地比重偏低(國家公園範圍內75.7%的棲息地和41.7%的潛在棲息地適宜大熊貓生存),仍有43.86%的棲息地、24.06%的種群在自然保護區體系外。陜西境內6個大熊貓局域種群中,有4個小種群面臨較高的生存風險,尤其是有3個數量少於10隻的局域種群。

  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科科長黨高弟説:“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形勢十分嚴重,種群交流狀況也有待改善,加之全球氣候變化對竹林生長的影響等問題,大熊貓還面臨著諸多生存挑戰。”

  此外,我省現有秦嶺大熊貓保護地管理複雜,缺乏統一協調。現有的16處保護地類型中,有12個自然保護區、2個森林公園、2個水利風景區,分屬於國家、省、市、縣林業部門和水利部門管理。這些自然保護區的建立,雖極大地促進了秦嶺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但從整體來看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功能區劃分過於模式化,難以真正發揮其功能,相鄰保護區的功能區劃分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考慮,各保護地之間的嚴格保護區域缺乏聯通性,傳統利用區設置較為零散,各保護單位在工作開展、工程設置方面缺乏統一性和協調性;二是一些省屬天然林經營區由於自身沉重的人員負擔以及缺乏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保護工作困難重重;三是已建自然保護區建設發展不平衡,表現在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體系不順暢、運行資金不足或根本沒有保障,部分自然保護區雖然已在形式上成立,但在管理上仍停留在林場時代,建而不管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四是自然保護區管理設施設備缺乏、管理力量不足、人員知識結構不合理、巡護監測和宣教能力薄弱;五是由於一區一法的滯後,各保護單位普遍存在執法主體身份不明確問題,嚴重制約了對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此外現有自然保護區範圍和嚴格保護區域並不能完全覆蓋大熊貓棲息地(大熊貓種群保護率為76.5%,棲息地保護率為56.1%)。

  因此,大熊貓保護專家認為,針對秦嶺地區的大熊貓保護地存在的問題和矛盾,亟須在管理體制方面進行突破,建立生態系統完整,覆蓋範圍更大、旨在協調和整合各保護單位的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秦嶺片區。

  4 國家公園 打通大熊貓保護的行政壁壘

  大熊貓棲息地的分佈並不受行政區劃的限制,恢復大熊貓棲息地之間的聯繫,註定是一個跨省、跨區域的命題。2016年4月,按照中央要求,四川、陜西、甘肅三省聯合,啟動了中國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編制工作。2017年1月3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根據試點方案,由川陜甘三省共同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工作,陜西省主要負責秦嶺片區建設。

  專家指出,通過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推動大熊貓棲息地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促進棲息地斑塊間的融合,對於增強大熊貓棲息地的聯通性、協調性、完整性,合理調節種群密度,實現大熊貓種群穩定繁衍具有重要意義。

  《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要求,三省繼續實施好天然林保護、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濕地保護與恢復、濕地生態補償等重大生態工程,強化森林防火體系和有害生物防治體系建設。通過植被恢復、道路優化、生態搬遷、生態移民等,對受損、退化、碎片化的棲息地進行恢復改造。通過撫育間伐並栽種大熊貓棲息地鄉土樹種、恢復大熊貓喜食竹種等,對集中連片的人工林進行改造,使其逐步恢復成為適宜大熊貓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公園範圍內已建和擬建工程設施,充分考慮動物通行需要,通過建空中廊道、地下隧道等方式,為大熊貓及其他動物留出通道。

  打通大熊貓保護的行政壁壘。依託現有機構整合組建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機構,不作行政區劃調整,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機構統一領導下,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按照山系、臨近相似區域、自然邊界和行政區劃結合原則,組建管理實體。現有各類保護地管理職責併入國家公園管理機構。整合所在地相關執法機構組建綜合執法隊伍,由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機構管理並依法實行綜合執法。

  未來,川陜甘三省共建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將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域、生態價值實現先行區域、世界生態教育展示樣板區域。“大熊貓國家公園建成後,大熊貓棲息地的適宜性和聯通性會不斷增強,有利於我們更好地保護它們。巍巍秦嶺,是大熊貓永遠的溫暖家園。”張曉峰説。(本報記者 劉錦 )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