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中取靜的唐薦福寺和小雁塔

國際在線2017-08-22 15:54:49

  【記者行專題 盛世碑林 顯示圖在稿件最下方】鬧中取靜的唐薦福寺和小雁塔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楊舒曼):在古都西安,有兩座唐代古塔交相輝映,屹立千年來她們見證了長安的盛唐輝煌和滄桑巨變,其中一塔被人們稱為小雁塔,現坐落于唐薦福寺內。據説,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因其外形酷似雁塔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薦福寺是唐長安城百餘座佛教寺院中最負盛名的皇家寺院之一,建於唐中宗時期,是唐高宗李治逝後百日皇室為他追福修建了“獻佛寺”,後由武則天改名為“薦福寺”。據身邊友人介紹,薦福寺建成初期,這裡曾是佛教僧徒祈福的地方,到了盛唐時期成為了主要的佛經譯場,著名高僧義凈曾在此負責譯務,七年時間共譯經56部、230卷,他是繼玄奘之後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就最大者,此外他還將途徑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求法高僧的情況撰寫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以供後代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

  走在千年古木挺拔蒼翠的薦福寺內,感受關中八景“雁塔晨鐘”的清亮,在古城中自有一番別樣韻味。友人説“雁塔晨鐘”早在唐代小雁塔建成時,便有了此聲此景。傳説是當年義凈釋經時為早起禮佛、譯經,向寺中主持建議“每日清晨擊鐘”,清亮的鐘聲猶如長安城中的一道福音傳遞到千家萬戶,預示著新的一天到來。現在在薦福寺內,仍有一口供遊人敲擊的晨鐘,以滿足遊人對鐘聲的傾情。

  在寺廟裏你可以看到多塊散存的清代武舉的題名碑石,古人用這樣的方式記錄著人生的輝煌和榮耀。明正德以來,陜西地方會試中的中舉學子沿習唐代在慈恩寺大雁塔下題名的作法,追求“金榜題名”的榮耀,到了清代中葉,新科武舉人也不甘寂寞,同樣在薦福寺小雁塔下立碑題名以圖流芳百世。

  沿著科武舉人朝聖的歷史足跡,我們也跟隨“他們”走到了小雁塔,一座看似脆弱卻內心堅強的塔,墻體裂縫清晰可見,卻已在這裡站立了1300多年,原本十五層的塔身因為明朝嘉靖三十四年的大地震,塔頂被毀掉兩層,現存十三層。站在塔下,友人説小雁塔是一座有故事的塔。因為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記敘著這樣一段話: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後經講解得知,1487年陜西發生過一次6級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被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然而時隔34年,裂縫在大地震中又一夜之間合攏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攏叫“神合”。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位名叫王鶴的京官回鄉途中夜宿小雁塔,聽了目睹過這次“神合”的堪廣和尚講的這段奇事後,驚異萬分,便把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門楣上。此後小雁塔又經歷了兩次“神合”。對於一座磚塔而言,經過數次地震開裂而不倒塌,反能自然複合,也確是一件奇事了。建國後工匠修復小雁塔時,才發現不是“神合”,而是“人合”。據説是古代能工巧匠根據西安地質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築成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後壓力均勻分散,這樣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樣,雖歷經數十次地震,仍屹立不倒。

  在一次次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最終選擇登頂,不為其他只為“塔堅強”。塔身隨著層高越來越窄,塔窗越來越小,前行的梯子也越來越陡,有的青磚已經被遊人用手摸的發亮,但仍然掩蓋不了時光留下的痕跡,時不時還能看見遊人傲嬌的刻字比如“某某某到此一遊”之類的,讓人頗感無奈。兩個人氣喘吁吁終於登上了塔頂,一邊感嘆體力不足,一邊對眼前美不勝收的景色點讚。因為地方政府對遺址的保護,在小雁塔四週的城市建築都有一定限高,沒有了高樓大廈的相矗相擁,這一刻的小雁塔顯得格外雄偉壯觀,讓人産生一眼望盡長安城的錯覺,而塔頂因為地震造成的豁口猶如歷史符號一般,見證了長安的風雲變幻和氣象萬千。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