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西安市1000多個早餐網點已經全部接入支付寶。
編者按 如今移動支付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支付寶和微信近期分別推出的“無現金城市周”和“無現金日”,更讓人們深切感受到移動支付時代漸行漸近。移動支付時代因何而興?傳統金融機構如何積極應對?未來社會支付前景會是怎樣?本報今日起特推出“移動支付時代”系列報道,從多個角度關注這一社會熱點話題。近日,支付寶宣佈在多個城市舉辦“無現金城市周”,緊接著,微信支付也宣佈開啟“無現金日”。隨後又曝出商家拒收現金的消息,更是引發社會熱議。人們對於移動支付時代的關注度,也在與日俱增。
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掏錢包付現金”的情景正逐漸被“掏手機結賬”所替代,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隨身攜帶現金。有調查顯示,超過70%的網友認為現金已不是生活必需品,五年後,中國將進入移動支付社會。 移動支付時代真的要來了嗎?它給人們的生活、消費又將帶來怎樣的變化?
1 掏錢包還是亮手機?
“您是掃碼還是付現?”幾年前,如果被問這樣的問題,許多人會覺得很奇怪,付款與手機有什麼關係。但如今,不論是吃飯、出行、娛樂、還是住宿,這句話幾乎成了人們在消費時的“標配”。
以前人們出門必帶鑰匙、錢包、手機,但現在,就算忘帶錢包,但只要帶了手機,就可以悠然地度過一天。伴隨著技術的升級以及消費方式的改變,人們正在不知不覺中走進移動支付時代。
移動支付概念的興起,代表了中國移動支付市場開始向縱深推進,從商業交易到公共事務,從線上場景到線下場景。
“老闆,就掃這個碼麼?”“是的,你直接掃然後輸入金額就行。”“您的支付寶入賬80元。”“好嘞,收到了”……在西北輕工市場內一家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店中,店舖老闆趙華正在通過手機收款。
“從今年5月18日開始,西北輕工市場在各個商鋪統一推廣使用支付寶收錢碼。説真的,還真是方便,我們店裏每天的銷售業績中,使用移動支付的都能佔到80%以上。”一邊説著,趙華的手機上又收到一條入賬提示音。
據《2017智慧生活指數報告》顯示,在日常消費習慣調查中,有40%的人出門帶現金少於100元;52%的人月均消費裏僅20%用現金;超70%的人表示,只有必須用現金支付時才會使用現金,100元現金可以使用超過一星期;84%的人表示“不帶錢、只帶手機出門”可以很“淡定”。
2 從貨幣支付到指尖生活
“以前我每天出車前都要準備好零錢,有時候零錢用完了,還要跑到路邊商鋪裏去兌換,有時甚至要跑上好幾家才能換到,既費時又費力。”在西安開了十幾年計程車的劉師傅説道。“而且以前收到錢都要先認真摸一會兒,就怕收到假錢,一來二去耽誤不少時間。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你看我們這都貼了二維碼,不管是微信還是支付寶都可以,付款幾秒鐘就能解決。”
對於劉師傅來説,移動支付的好處顯而易見。其實,在人們可觀可感的支付現象背後,還反映了一定的經濟發展規律,折射出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革。
在計劃經濟時代,物資匱乏,需要發行糧票、布票等各種票證來限制消費,保證全民供應。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物資短缺現象逐漸消除,現金成為國人主要支付工具。1985年,中國出現了第一張銀行卡,大額現金交易的不安全性和不方便性為現金到銀行卡的支付過渡提供了契機,銀行卡類的發行,加速了國家經濟的發展。隨後,從2003年支付寶的第一筆交易開始,借助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中國又領先全球一步跨入移動支付時代。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規模是美國的近50倍。在一個對世界多個國家青年的調查中,支付寶與高鐵、網購等一起,被選為中國“新四大發明”。可以説,移動支付已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的一張新名片。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移動支付是一種便利結算和安全結算的新生事物。在市場運營中,貨幣只是一種便利結算的交易工具。從錢幣到票幣,再到卡幣和網幣,每一種貨幣形態的出現都與交易結算便利程度直接相關。新生貨幣取代傳統貨幣也是經濟創新發展不可阻擋的潮流。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網幣取代卡幣、票幣和錢幣成為首選結算貨幣,已經是大勢所趨。
3 移動支付能帶我們走多遠?
一張紙幣從生産印刷,到最終完成消費閉環,需要經過多少道環節? 答案是:24個。
具體流程為:一家企業從銀行提款向員工支付薪酬,員工再購買産品,消費付款,商家將銷售所獲款項存入企業銀行賬戶,銀行櫃員再點鈔、驗鈔、會計記賬,中間一共要經過24個環節。這還不算“搬運現金”的過程所耗費的大量時間、人力物力,以及各種不安全因素。
而移動支付,則可以和以上24個環節説拜拜。相比較傳統的支付方式,移動支付能凸現出較大經濟優越性。它減少了交易成本,人們不用再到銀行排隊存取款,節約了時間。同時,非現金交易還可減少政府各方面的運行成本,也可避免製造紙幣和紙幣損壞的物資浪費。從某種意義上説,非現金支付方式的出現是整個社會節約支付成本的必然趨勢。
未來,不僅是消費領域,移動支付將覆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停車費、學費、社保費、考試費、醫療費,還有各種各樣的行政性事業收費……都將通過手機支付完成。
今年2月份,央行推動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測試成功,由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已在該平臺試運行。而在上個月的18日,“無現金聯盟”在中國杭州成立,聯合國環境署、螞蟻金服作為理事,和首批15家聯盟成員一起倡導低碳運營、提升商業效能,加速從現金到無現金支付的轉化。
事實上,不僅僅在中國,移動支付在許多國家都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英國、新加坡、加拿大等國都宣佈廢除大額紙幣,丹麥允許零售商拒絕現金支付,僅接收移動支付和銀行卡支付。
有預測認為,五年後,中國將進入移動支付社會;十年後,中國所有城市都將成為信用城市。雖然對於這種觀點,持質疑、反對意見的聲音不少,但不可否認的是,移動支付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
移動支付席捲而來,傳統金融機構如何應對,銀行卡怎樣突破目前尷尬處境?在帶來便利的同時,移動支付還有哪些隱患?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本報記者 李蕊 實習生 高玉蓉 曹亦卿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