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全線通車的沿黃公路,有415公里在榆林市境內,是沿黃公路建設里程最長、投資最多、建設難度最大的一段。公路通車後,不僅會極大改善榆林沿線地區的交通條件,讓晉陜黃河峽谷土石段70萬群眾受益,更給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榆林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榆林市府谷縣墻頭鄉村民王清玉:“這裡是黃河入陜的第一灣,這裡風景優美、景色宜人,美麗又壯觀,沿黃路修到我們墻頭來,這是一條旅遊觀光的致富路,當地的群眾喜洋洋,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這首質樸的陜北民歌,如今正在沿黃公路的起點—府谷縣墻頭鄉廣為流傳。這裡地處秦、晉、蒙三省交界處,種地收入一直是當地老百姓養家糊口的主要來源。村民李貴強家種的8畝西瓜剛剛賣完,他正在地裏忙活著種些白菜、紅薯。説起今年西瓜銷售的情況,李貴強十分高興,因為沿黃公路的修通,讓他家農産品的銷售收入大大提高。
榆林市府谷縣墻頭鄉村民李貴強:“以前(西瓜)從這個地方拉出去(賣),拉到周邊城鎮,內蒙、山西河曲縣、拉回府谷和山西保德四個縣,現在村民都不用拉著去賣了,因為沿黃路開通人多了,客商也來得多了,在地頭來找貨。”
沿黃公路讓村民不再為農産品的銷路犯愁,今年不到20天時間裏,墻頭鄉共銷售西瓜2000多萬斤,瓜農收入達1400多萬元。一些有遠見的商人,也開始在沿黃公路附近佈局新的農業産業,嘗試“西瓜+紅薯”、“西瓜+白菜”“西瓜+胡蘿蔔”等套種復種模式,因為這條路,墻頭鄉的老百姓對以後的日子越來越有信心。
在榆林市境內,沿黃公路途徑府谷、神木、佳縣、吳堡、綏德、清澗6個縣42個鄉鎮1023個行政村,區別於榆林北部縣區的能源富集,地處南部黃河沿岸的佳縣、吳堡、綏德、清澗都屬於貧困縣,群眾收入主要依靠農業産業,發展交通對於這一區域的脫貧攻堅顯得尤為重要。
清澗縣是榆林唯一沒有通高速公路的縣城,這裡的紅棗産業和文化旅遊資源豐富,交通不便始終是瓶頸。現在,隨著沿黃公路的修通,已經有不少外地客商選擇來這裡投資。記者採訪時,就遇到來自內蒙古一家公司的負責人到清澗縣高傑村鎮和這裡的村民簽訂土地承包合同,準備在這裡開發鄉村旅遊。
內蒙古三勇泉農牧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張天曉:“隨著沿黃公路大規模的開通,我們這個遊客更要多,所以説我們投資不擔心,更有信心。因為這個河灘棗本身就是個品牌,再加上我們內蒙古和咱們陜西這邊以這條流域為中心,就是把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結合在一起,打破區域界線,向流域經濟發展。”
在傳統農業、旅遊業借助沿黃公路發展的同時,清澗縣自古有名的石板文化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眼下,在清澗石板文化藝術公司的加工車間裏,工人們正在加緊生産,一個個鐫刻著陜北文化的清澗石板,也即將通過沿黃公路快捷地運輸到更多地方去。
清澗石板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徐二龍:“以前我們的産品銷售必須運輸到周邊縣城上高速,現在家門口又多了一種選擇,沿著家門口的沿黃公路,不僅銷售了我們清澗石板,也同時把我們陜北文化傳播了出去。”
記者:“這條沿黃公路打破了沿線部分地區交通閉塞的窘境,同時也是沿線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的‘起跑器’,發展鄉村旅遊的“加速器”,更是沿線老百姓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助推器’。”(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新聞聯播》記者 史霄 劉彬 馬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