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駐華外交官及CRI全球記者走進西安碑林 回憶兒時學習中國書法

國際在線2017-08-29 10:02:34

活動_fororder_30_副本

駐華外交官與CRI中外記者在碑林合影留念(李妍 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楊舒曼):8月28日,“盛世碑林”2017 駐華外交官及CRI全球記者“一帶一路”感知大西安國際傳播周大型採訪考察之旅採訪團走進了西安碑林博物館及書院門,中外記者近距離的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二次造訪碑林 喚醒日本記者學習書法的少年時光

  建造于西元1087年的西安碑林,距今已有930的歷史,碑林收藏碑石、墓誌的數量為全國之最,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它既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是記述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

  據了解,西安碑林博物館是在古碑林的基礎上,利用西安孔廟古建築群擴建而成。照壁、牌坊、泮池、欞星門、華表、戟門、碑亭、二廡等明清建築保存至今,並遵循著孔廟固有的建築格局,組成了一個綠樹掩映、古樸典雅的庭院式建築群。碑林各陳列室,以欞星門中門為主軸線,自南而北對稱排列,形成“一軸兩翼”的展陳格局。

活動_fororder_33_副本

來自日本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外籍記者梅田謙在昭陵六駿前合影留念(張婭 攝)

  日本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籍記者梅田謙説,這次是他第二次來碑林,第一次來訪他好奇碑林博物館“一軸兩翼”的展陳格局,和日本房屋建築的不同。這一次,他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碑文和作者本身。

  從唐玄宗的《開成石經》到《大秦景教流傳中國碑》,從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到僧懷仁集王羲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梅田謙用自己的相機拍下了一張又一張名家書法作品。尤其是王羲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的由來,更讓他認識到了中國古代篆刻技藝的高超。“能把王羲之的字一個個找出來,並篆刻成一幅書法作品,這簡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梅田謙興奮地説。

  在拓片室裏,梅田謙一邊認真的看師傅製作拓片,一邊用相機記錄拓片製作的工藝,濃厚的紙墨香氣更是喚醒了他年少學習書法的回憶。梅田謙説:“小時候跟著老師學習中國書法,每次到老師家中都能聞到筆墨紙硯的味道,老師家裏也擺放了許多了來自中國的書法作品,今天製作拓片時散發的紙墨味,仿佛又將我帶回了學習寫中國書法的少年時光,想起了自己的書法老師。”

活動_fororder_32_副本

駐華外交官及外籍記者欣賞中國拓片(張婭 攝)

活動_fororder_34_副本

駐華外交官及中外記者認真學習書畫裝裱技藝(張婭 攝)

  書畫裝裱引圍觀 原來中國人這樣保護書畫作品

  裝裱也叫“裝磺、“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即以各種綾錦紙絹對古今紙絹質地的書畫作品進行裝裱美化或保護修復。

  在書院門的一家裝裱書畫工作室裏,駐華外交官和外籍記者們圍著裝裱書畫的老師饒有興趣地觀看書畫裝裱的過程,當得知中國人使用書畫裝裱的方式來美化和保護書畫作品,並且已經將這種方式使用了1000多年時,都表示很震驚並豎起了大拇指。

活動_fororder_31_副本

來自白俄羅斯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籍記者奧莉雅認真記錄講解(李妍 攝)

  來自白俄羅斯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籍記者奧莉雅表示,中國的書畫作品在她眼中就像一件件藝術品,她非常喜歡。“將藝術品通過裝裱的方式保護起來,這非常棒,這樣做可以讓藝術品保存更長的時間。”奧莉雅説,“我很喜歡中國的書法,在北京也有學習著寫,但是我寫的還不夠好,希望以後能寫的更好,我也把自己的字裝裱起來。”

  在書院門裏,還有許多已經裝裱完成的書畫作品,奧莉雅一邊挑選一邊告訴大家,她很喜歡中國書畫,這些藝術品在她看來太棒了,一定要買上兩幅給自己留做紀念。她還認真的記錄下自己看到的每一個畫面和老師在裝裱時説的每一句話。她説她要通過自己的文字和圖片,將更多的中國文化傳播出去。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