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玉米收割的關鍵時期,在寧強縣胡家壩鎮許家壩村村委會的廣場上,許家壩村第一書記秦正強與村幹部們正將一株株鮮綠的玉米秸稈送入玉米青貯機裏,切碎、打捆、包膜,一個個壓縮的“綠球”就滾了出來。“一會兒送到羌牧農業發展公司儲藏室裏進行發酵,這些秸稈就真正成了寶貝。”秦正強告訴記者。
胡家壩鎮許家壩村有農戶298戶,有耕地1278畝。秸稈禁燒後,秋季玉米稈和水稻稈的環保處理就成為該村幹部頭疼的問題。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今年3月,負責包抓該村的縣黨史辦、縣農檢中心聯繫寧強羌牧農業發展公司,建立“公司+基地+貧困戶”的脫貧模式,公司投資5萬元購買玉米秸稈青貯機,可以將回收的玉米稈和稻草切碎、發酵成青貯飼料,銷往寧夏、新疆等牧草缺乏地區,既解決了秸稈環保處理難題,又讓農戶增收。該公司還與農戶簽訂黑麥草種植回收協議,公司免費為農戶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按協議保護價回收黑麥草,冬季農戶在空閒田地種植黑麥草,每畝田地可增收600元。“我家6畝地,種完玉米種黑麥草一年能增收6000元。”46歲的貧困戶張文華向記者算起了經濟賬。
據寧強縣農業局局長、縣農業産業脫貧辦主任張翔説,今年,縣農業局已選派農業技術幹部下沉到貧困村指導農戶發展産業增收致富,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各村、各飼草加工企業和養殖場區、合作社,推廣秸稈還田和秸稈青貯技術,力爭使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記者 齊卉 通訊員 黎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