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小呀嘛小兒郎,背著那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那風雨狂……”,這是80後童年最耳熟能詳的歌曲之一。但歌曲裏所描繪的上學情景,如今已越來越鮮見,換而出現的是早晚高峰如打仗、漫漫上下學路途如長征的家長“接送難”問題。早上送孩子上學,遇堵車每天都遲到怎麼辦?孩子下午四點多放學,大人沒下班,兩個多小時裏孩子安全怎麼辦?自9月1日起,西安市小學針對按時離校有困難的小學一、二、三年級學生(含民辦小學),開始全面實施彈性離校。那麼“接送難”有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呢?
“彈性離校”可改善上班族接孩子放學困擾 學校比託管班更放心
8月22日,西安下發《西安市實行小學“彈性離校”工作方案》,這一政策的落地,家長們紛紛叫好,都表示把孩子交給學校比託管班更放心。楊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孩子的放學時間為下午3 : 45分,而家裏大人工作都比較忙,無奈孩子只能送去託管班,託管班因為不同年級混托而産生的抄襲作業、打鬧欺淩等一系列問題讓她一直頭疼,現在學校當起免費的“託管班”再好不過了。
上半年參與了彈性離校試點的二年級學生李沐晨對此也興奮不已,表示自己就讀的學校將這段時間變成了興趣課,老師很貼心地教毛筆字。興趣課是很多家長所期盼的,在校內進行興趣課,也免去了帶孩子東奔西跑上興趣班,學習娛樂兩不誤。
西安市政府同時要求,各試點學校要依規使用補助經費,違規者將嚴肅處理並進行責任倒查;學校還要加強管理和教育,保障學生在校期間的安全環境和良好秩序;公安部門須加強學校周邊安全檢查,對執行“彈性離校”制度可能引起的交通擁堵等問題提前研判,科學疏導,確保交通安全。
彈性離校雖是好事,但每家的情況不同,好政策也不是人人能享受,彈性離校,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家長6點才下班,還是來不及接孩子。延時離校,最辛苦的就是老師,老師也有家也有孩子,自己的孩子誰來接?接送孩子何時成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
再沒有快樂“放學路”? 社會太不安全還是孩子太“嬌貴”
事實上,集中接送上下學已經不只成為家長們的困擾了,在西安市許多學校門口,每天放學時候人車交織,電動車、自行車、三輪車、小轎車橫七豎八,許多車輛佔道停放,交警對此也無法完全杜絕,給本就擁堵的高峰期更加帶來不便。對於這樣的情況,許多市民不禁發問,如今每個孩子都必須接送才能上下學嗎?
一名出生於80初的市民告訴記者,“脖子上挂個鑰匙,自己每天上下學往返于太乙路和東門之間,常常去護城河邊撈蝌蚪、撿樹葉,上放學路上愉快的經歷基本組成了整個童年的回憶”。
記者在建國路小學門口採訪了一些等著接孩子的家長,他們多表示自己當年都是獨自上下學,但對現在家長接送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學生家長譚女士告訴記者,現在學校離家都比較遠,而校車普及度不高,低年級孩子獨自乘坐公交車或趕校車存在困難。另外,城市機動車保有量越來越大,道路交通安全對於低年級孩子來説隱患大。社會治安狀況,孩子丟失,門口遇險等情況時不時還能見諸報端,作為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擔不起這個萬一。所以從孩子上學以來,她每天都接送孩子無一例外。
事實上,不僅僅是小學生,記者了解到,最近正值大學開學季,很多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給大學生忙前忙後報名、找宿舍、搬行李的情況在西安一些大學校園內也不在少數。
讓家長放手不現實 “中國式煩惱”還須“中國式解決”
問問現在的80後(年齡更大的自不必説),幾乎沒有如此被隆重接送的經歷———那時,學校離家很近,家裏沒私家車,同學也多住鄰居,每天呼朋喚友走著去上學,再平常不過。那為什麼現在卻行不通了呢?
西安市某教育機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麗莉認為,如今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教育資源多集中在一些公立學校,如果擇校的話,學校一般離家較遠。所以説,家長習慣接送孩子不是一朝一夕能取得實質性改觀的。上學路程較長,呼籲家長承擔一定風險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又有些廉價和不負責任。對此,我們更應該考慮現實國情,尋找“中國式解決”之道。
王麗莉建議,盡可能發揮校車的優勢。如果説挨家挨戶接送學生難以操作,可以在一些學生住址相對集中的區域設置集合點。更重要的是,全社會要在公路規劃、行車權利上形成校車優先、重視學生安全的意識。
與此同時,家長中間應該倡導規則意識和公共文明。互相禮讓、井然有序的接送秩序,不僅體現著個人的文明修養、為孩子們做出表率,更能減輕校門口擁堵,從整體利益的角度節省時間成本。(記者 李軻暄 實習生 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