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地稅局牢牢把握“大數據”時代和“互聯網+”發展機遇,順應省局數據管稅長遠戰略規劃,把數據管稅作為實現稅收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稅源管理、稅種管理、模型建設、稅收分析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的嘗試,截至2017年7月底,榆林市地稅局組織地方稅收123.1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5.2%,數據管稅工作成果豐碩。
因地制宜編制“家族圖譜”
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産區,榆林市地稅局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把大企業精細化管理作為加強稅源管理的核心來抓。他們通過風險內控調查,及時消除涉稅風險點。僅2016年就通過對省屬某集團下屬企業開展風險管理,梳理稅收風險點88個,補繳稅款近千萬元。同時還通過大企業數據採集,為企業稅源管理編制“家族圖譜”。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該局就通過採集大企業電子數據和國稅局、煤管站等三方信息,設置賬套類指標50多個,第三方數據指標21個。這一系列數據在對採空塌陷區耕地佔用稅和煤炭資源稅風險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稅施策”精細稅收管理
為了克服“營改增”後“以票控稅”手段缺失對地稅工作的重大衝擊,榆林地稅把稅種管理作為提高稅收徵管水準的重要抓手不斷強化。
他們通過採集煤炭、國稅等部門數據與煤炭生産企業的申報數據進行後臺分析,不斷提升資源稅的申報管理水準;通過落實契稅、土地增值稅“先稅後證”政策和利用二手房交易系統與房産、土地、建設等部門回流數據開展分析比對強化契稅、土地使用稅管理能力;通過耕地佔用稅“先繳稅後用地”、車船稅“先稅後檢”、印花稅“三自納稅”等工作機制與第三方信息的匹配、對比、分析、篩選,實現稅種管理的渠道多元化和管理精細化。
截至今年7月底,榆林市地稅局資源稅增收31.6億元,土地使用稅增收2.29億元,印花稅增收4341萬元,車船稅增收397萬元,有力促進了稅種管理和稅收徵管水準的實質性提升。
模型建設 提升風險管理
作為能源大市,榆林市地稅局針對石油開採、建築業、房地産等重點行業,從細化指標到模型驗證,逐步完成了對全行業、全流程的風險疑點梳理,初步形成與榆林稅源高度契合的指標模型體系。
據了解,該局三年累計建成13個行業、企業、稅種模型,有7個模型入選“全省十佳納稅評估模型”,累計建成169個風險類指標,榆林稅源分級分類管理背景下的風險管理步入數據管稅新時代。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榆林市風險池已累計生成有效疑點23195個,共評估入庫稅款6.37億元。其中,府谷縣利用煤炭風險疑點評估入庫稅款8020萬元,神木縣利用煤炭指標預警評估入庫稅款2160萬元,靖邊縣利用石油開採業風險指標預警評估入庫稅款206萬元,有效提升了行業風險管理水準。
部門聯動 數據系統共支撐
為了積極構建和實施“以數據管理為核心,以風險管理為導向,以數據管稅平臺為主、所有信息系統共同支撐”的現代化稅收治理模式,榆林地稅全面加強市級數據資源庫建設。
榆林市政府《榆林市稅收保障辦法》的出臺,進一步建立起了“統籌管理、分工負責、技術保障”的第三方數據交換機制,針對國稅、國土、煤炭、工商等30多個部門制定了63套標準數據採集模板。
目前,在榆林市僅國地稅通過信息共享就累計交換涉稅信息156萬餘條,查找風險點8411個,涉及納稅人5668戶,共查補入庫稅款3.44億元,實現了“及時交互,數據共享,降低成本,增加稅收”的數據交互目標,平臺的稅源風險分析監控、預警等功能逐步彰顯。 (陳顯信 高世祥 白瑞彪 本報記者 苗嘉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