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烏煙瘴氣”形容過去的銅川一點也不過分。現在,“銅川藍”和“國家衛生城市”成了銅川的驕傲和城市名片。如何實現“銅川藍”常駐銅川?近日,三秦都市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銅川市環保局局長萬水庫作為“銅川藍”常駐銅川的見證者和踐行者,談及銅川環境的巨大變化,這位銅川老環保人打開了話匣子:我們就是用壯士斷腕的氣魄,實施環保“五個”倒逼實現了煤城銅川的華麗轉身。
總量減排倒逼,實現傳統支柱産業浴火重生。銅川拿支柱産業開刀,先後累計投入資金3.1億元治理水泥污染,關閉拆除了57條落後水泥生産線,削減二氧化硫6182噸。
環境標準倒逼,助推主導産業提高。在火電等重點行業執行國家特別排放限值,實現超凈排放,每年削減氮氧化物4600多噸、二氧化硫5800多噸。
容量倒逼,促進綠色轉型發展。根據銅川煤炭、水泥、鋁業産業資源、技術優勢,讓上游企業的廢料成了下游企業的生産原料,讓傳統産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禁煤減煤倒逼,革新傳統生産生活方式。北市區、210國道南北市區連接帶、耀州城區和宜君縣城建設改煤區,在新區建設無煤區,實現了煤城不燒煤,産煤不用煤。
經濟轉型倒逼,催生新興産業蓬勃發展。改進考核方法手段,增加非煤産業佔GDP比重的考核指標,加大對生態環保的考核權重,倒逼産業轉型升級。(記者 王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