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兩岸的依依垂柳、浐灞濕地的親水步道、周至水街的秀美風情、體現漢唐文化的漢城湖與大唐芙蓉園……漫步在古城西安,處處都是“活力水城”的生動畫卷。經過3年堅持不懈的努力,西安全面完成7方面29項試點建設任務,25項指標全部達標,標誌著我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通過水利部行政驗收。
近日,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和水利部水資源與水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出具的西安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公眾認知度第三方評估,抽樣調查評估結果:公眾認知度、滿意度、踐行度分別達到94.7%、93.3%、93.8%;總體估計評估結果:公眾認知度48.5%,大於《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評價導則》(SL/Z738-2016)20%的I級指標,綜合評估結果為優秀。“西安實踐”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詮釋出了嶄新內涵。
探索具有鮮明“古城特色”的“西安實踐”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是新時期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做出的戰略選擇。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明確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西安素有“八水繞長安”之美譽,以水為脈,治水的歷史從來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發展相伴相生。 2012年以來,西安市委、市政府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系列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決策部署,開展綠水青山行動,實施“四治一增”,打造美麗西安。堅持柔性治水,以水興城、以水靚城、以水名城,開啟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西安實踐,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詮釋出具有鮮明“古城特色”的水生態文明新內涵。
2013年西安列入全國首批試點城市
2013年7月,西安市啟動了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據悉,國家設立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旨在選擇一批基礎條件較好、代表性和典型性較強的城市,統籌協調水利與生態建設,加強水生態修復與保護,使水資源和水環境保持良好的生態平衡,營造良好城市生態環境,建立與水資源相匹配的區域産業佈局和建設發展構架,從而探索符合我國水資源、水生態條件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為推進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提供示範。包括西安在內的45個城市被水利部列為第一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
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西安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西安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以拉大城市空間、完善城市功能、保護城市環境、推動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為目標,以推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和實施生態恢復“八水繞長安”規劃為抓手,從水字破題,深入推進河湖水系連通工程,精心打造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水生態景觀,著力構建水管理、水安全、水生態、水文化四大體系,促進了人與水、人與城、水與城相互之間和諧發展,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韻長安”的美麗水生態環境。
重塑生態水系連通格局
近年來,試點工作緊緊圍繞七大核心任務,積極探索,突出重點,大膽實踐,改革創新,著力在水資源嚴格管理上找出路,在水資源優化配置上做文章,在水生態保護修復上下功夫,在水文化特色創建上求突破。積極實施生態恢復“八水繞長安”規劃,紮實推進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建設,不斷完善城市水系格局。
實施生態引水。以“引灃進城”、“引大濟河湖”工程為依託,先後將秦嶺北麓地表水引至曲江遺址公園、大唐芙蓉園、興慶湖、護城河、漢城湖等,兼具自然山水與歷史人文景觀和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化城市初步形成。
建設湖池濕地。建成西安湖、儀祉湖、航天湖、堰頭湖、桃花潭、護城河示範段等11座湖池,新增生態水面1.2萬畝;建成浐灞濕地、沙河水街、灃河濕地等13處大型濕地,新增濕地2.76萬畝,形成“東有浐灞廣運潭,西有灃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湖,北有未央漢城湖,中有明清護城河”,“東西南北中相連,八水相濟潤西安”的城市水系新格局初現。
構建生態堤防。以中小河流治理為契機,以建設生態護岸和堤防為目標,完成了渭河、灞河等10條主要河流綜合治理,新建、加固生態護岸和堤防514.74公里,新建生態護岸比例達到76.53%。
以打造集高新科技、旅遊休閒、商務金融、居住生態為一體的濱水特色功能區為目標,渭河西安城市段建成生態堤防22.2公里,完成沿河200米林帶景觀綠化工程,為西安城區居民人均增綠3.52平方米,建成人工湖14個,形成生態水面1000余畝,實現了“水清、堤固、洪暢、岸綠、景美”目標,將陜西母親河渭河建成西安北城一道靚麗的生態屏障,為構建“南山北水”的城市格局奠定了基礎。
防治結合保護修復水生態
強力推進水污染治理。先後投資20多億元對城市排水河(渠)進行綜合治理和提升改造,從根本上解決了城市排洪問題,使其成為了城市生態景觀長廊;加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目前全市共建成污水處理廠27座,設施日處理能力達到261萬立方米,城九區、縣城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5.8%、82.5%,在住建部對全國36個大中城市綜合考核中一直名列前茅。
深入開展地下水保護行動。開展封停城市自備水源井和地下水人工回灌工作,1999年至今累計封停城市自來水管網到達地區自備井2304眼、壓采地下水2.31億立方米,累計回灌量達到290萬立方米,有效遏制了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西安地標之一的大雁塔“改斜歸正”。促進了地下水環境保護和修復,受到部、省水利部門高度肯定。
修復水生態系統。積極開展水生態修復試點,浐灞生態區投資25.9億元,全面完成水系整治和修復試點任務,成為西北首個國家級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示範區,為水利部在北方缺水地區開展水生態修復提供了成功典範。
傳承歷史 彰顯特色水文化
西安是聞名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3100多年的建城史,歷史文化遺存極其豐富。挖掘和凸顯西安獨特的文化內涵,真正讓歷史、文化因水而“活”起來,“動”起來,具有可持續的生命力。積極開展水文化主題設施建設。打造了體現盛唐風貌的大唐芙蓉園、曲江南湖等景觀,不斷凸顯唐文化元素;實現護城河水上泛舟,不斷展示明清文化元素;建成灞渭橋景觀工程,漢城湖天漢雄風廣場、封禪天下廣場、大風閣及絲綢之路博物館等,不斷弘揚漢文化。把建設與恢復不同歷史時期的水文化、水景觀融入到水生態文明建設之中,使源遠流長、厚重大氣的古都文明得以延續、傳承和發揚光大。此外,多次舉辦高規格水文化活動。漢城湖連續四年舉辦端午龍舟賽、漢服展示、文化廟會等體育賽事及水文化節慶活動。大力培育水文化産業。
發展水文化旅遊産業,著力推廣以漢文化、唐文化、明清文化為主題的旅遊項目,全面展現十三朝古都歷史底蘊。不斷打造水文化品牌,做大做強水文化産業。
新的征程,新的使命。西安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來陜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追趕超越”的全過程,聚焦“三六九”、振興大西安,全面打造山水之城、生態之城、綠色之城、人文之城、智慧之城,努力譜寫美麗中國的西安新篇章。青山、碧水、藍天,一幅美麗西安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人水和諧、水韻古城、八水繞長安,一個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正在闊步走來。(記者 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