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智慧支付層出不窮 支付市場路在何方

陜西日報2017-09-06 10:57:23

  智慧支付層出不窮 支付市場路在何方?_fororder_a1e0f924b799b598b634ab574520bb27_img_260_315_380_237_副本

  陜西日報記者 袁景智攝 

  技術的更新迭代總是快得讓人猝不及防。

  就在很多人還在感慨手機替代錢包、銀行卡處境尷尬時,新一輪智慧支付的變革已經悄然來臨。生物識別技術正在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在支付方式上。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大家出門或許連手機也不需要帶了,自己就能成為“移動錢包”。

  今年8月,京東、蘇寧紛紛推出“新概念”線下體驗店,店舖內充滿了各種智慧元素,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刷臉支付”。下載指定APP,驗明“正臉”“綁臉”之後,你就可以“刷臉支付”了,單次交易2秒即可完成。許多人戲稱,以後再也不用靠才華,終於可以“靠臉”吃飯了。

  A 智慧支付層出不窮

  提到智慧手環,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都知道它是用來記錄運動數據的可穿戴設備。但你可能不知道,如今智慧手環已經“改頭換面”,成為移動支付的“急先鋒”。

  在西安高新區上班的小梁前段日子買了一個智慧手環。小梁還記得他第一天帶著手環乘公交車時,興奮而又忐忑的心情。“眾目睽睽之下,手環刷卡若不成功,那就很尷尬了。”事實證明,小梁的擔心是多餘的,智慧手環反應靈敏、“表現”頗佳,比刷公交卡更方便快捷。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小梁現在已經能夠很“淡定”地刷手環搭乘公交、地鐵了。

  原來,現在許多智慧手環都內置了“公交一卡通”功能,用戶只需要在手機APP上為手環中的交通卡充值,就可以進入“抬手刷環”的智慧模式,再也不用“記挂”那張容易丟失的交通卡了。還有一些智慧手環與銀行合作,內置銀聯雲閃付功能,消費者可以在全國支持雲閃付功能的終端上刷手環消費。

  除了刷手環支付之外,現在銀行、第三方支付平臺還陸續推出了指紋識別、聲音識別等多種智慧支付方式,移動支付的重心日漸向生物識別傾斜。如今大家還在欣喜脫離了錢包,日後或許就要驚訝脫離手機了。以後出門“帶上自己”就行,消費時通過生物識別進行身份認證,你的生物特徵就是你的銀行卡和密碼。

  智慧支付的強勁發展勢頭讓許多商家驚呼:移動支付即將取代現金,中國即將進入“無現金社會”。

  B “雙刃劍”的另一面 

  移動支付真能取代現金嗎?

  不可否認,移動支付有其便利、高效的一面,但技術往往都是把“雙刃劍”,它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樣十全十美,也存在著一些你所不知的“隱患”。

  隱患一:消費大數據被第三方支付平臺“獨攬”。

  一個習慣了移動支付的普通市民幾乎所有的消費行為都被一雙無形的“天眼”密切注視著。早上買早餐,午餐訂外賣,甜品下午茶,晚上去菜市場買菜,週末逛超市,假日外出旅遊……這一連串消費行為産生的數據都原封不動地被第三方支付平臺掌握,在它們面前,消費者是“裸露”的,無處可藏。

  在大數據時代,消費數據歷來是商家必爭之物。對於騰訊和阿裡巴巴等第三方平臺來説,掌握了消費數據,也就掌握了商機和未來。一旦金融監管不到位,很容易産生行業壟斷。

  隱患二:消費者隱私無法保全。

  “前幾天,我接到一個自稱賣家的電話,説我的訂單異常要重新處理。因為他把我的姓名、收貨地址、訂單號都説得一字不差,我就放鬆了警惕。接著對方給了我一個支付寶賬號,讓重新付款,我就把款打過去了,後來才知道上當受騙。”家住西安雁塔區的汪麗説起自己的受騙經歷仍然非常生氣,“我的信息肯定是從購物平臺上洩露的,剛買好東西就接到了詐騙電話!”

  海量的數據足以定位一個消費者的愛好、消費傾向和生活習慣,而這些隱私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後果將不堪設想。

  隱患三:財産安全無法保證。

  “我的微信賬戶上只有收發紅包的一些零錢,沒敢綁定銀行卡。移動支付看似強大,實則脆弱,一旦手機丟失或中病毒,所有的信息都會被洩露。”西安市民李春年過花甲,對這些新的支付手段“警惕性”很高。

  有專家表示,我國的支付技術仍存在不少安全漏洞,目前的安全驗證技術並不能完全保障支付的安全性。

  在互聯網公司和社交平臺不懈努力蒐集用戶信息的同時,駭客們也隨時準備著“漁翁得利”。社交媒體盜用信息、短信發送木馬連結、騙取驗證碼等多種電信詐騙,已經成為許多人使用移動支付時的隱憂。

  C 支付市場路在何方?

  “雖然平時買東西已經習慣刷手機了,但我買車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刷銀行卡。”前兩天剛在西安未央區某4S店買了新車的夏傑被問及為何不用手機支付來買車時,他不由笑出了聲:“刷手機買車感覺像是買了個玩具車。”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夏傑這樣的感受。不同的支付方式,各有其優勢和特定的應用場景。人們會在日常購物時選擇移動支付,而在買車買房等大額開銷時選擇銀行卡或者現金支付。

  其實,撇開支付方式之間的“明爭暗鬥”不談,我們會發現,無論是現金、銀行卡、移動支付還是生物識別,都是支付方式的表像變化。從這個角度出發,不管這些支付方式怎樣迭代,支付的本質是不會變的。

  支付的本質是資金的轉移。只有做到安全和便捷的有機統一,其支付方式才能穩步發展。不同的支付方式就是“安全”和“便捷”兩個因素以不同權重結合而成的産物,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各種支付方式便會各有利弊。

  現金與銀行卡、移動支付等多種支付方式一起,補齊了支付市場這個“水桶”,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環,便等於是抽掉了“水桶”的一塊木板,必定會有消費群體因此而無法被覆蓋。

  對於未來支付市場的走向,有專家表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支付結算市場仍將是多種支付方式並存的狀態。各種各樣的支付方式“百花齊放”,在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的同時,也促使我國的傳統金融機構和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在相互融合中不斷發展壯大。(本報記者 李蕊 實習生 曹亦卿 )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