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號稱“非洲明珠”的肯尼亞,陜西水利水電工程集團公司簽下7500萬美元水庫項目的大單。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越來越多的陜西企業像陜西水利水電工程集團公司一樣,開拓海外市場,融入全球産業鏈。
“一帶一路”從最初的頂層設計到如今的深耕細作,兩千年前那條駝鈴聲聲的漫漫長路,今日已變成一條立體多維的經濟走廊。
四年來,“一帶一路”的機遇在陜西不斷被放大、優化,陜西同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一起,不斷推動國際産能合作向縱深領域拓展。
注入絲路動力 “陜西製造”走向世界
“陜西不僅僅是盛産煤炭、石油的地方,更加凸顯的是中高端先進製造業基地,陜西工業將在全國、在‘一帶一路’上樹立新的良好形象。”在今年8月30日省政府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省工信廳廳長蔣躍如是説。
如果説,“工業4.0”“中國製造2025”為陜西確定了發展目標,那麼“一帶一路”所帶來的廣闊市場和巨大需求,則為陜西提供了重要發展機遇。陜西的基建、裝備、技術、服務和品牌,順著絲綢之路一路向西,和世界一流企業同場競技,在全球産業鏈和價值鏈中不斷刷新坐標。
在基建領域,從南非到北非,從南亞到北亞,中鐵二十局在5個國家註冊屬地化公司,在6個國家擁有在建項目38個;在裝備製造領域,陜西法士特加快全球化佈局,産品被150多家主機廠的上千種車型選為定點配套産品,並出口多個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能源建設上,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佈局規劃了石油煉化、煤化工、煤電一體化等多個項目,總投資近15.8億美元;在品牌推廣上,一大批講信譽、守規則、重品質、鑄精品的陜西品牌,廣泛應用於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各個領域,一個個帶有“陜西”LOGO的産品,將陜西裝備和國際産能合作打造成靚麗的陜西“名片”。
陜煤化集團、陜西有色集團、陜汽控股集團、陜西法士特集團、陜建集團……這些來自“一帶一路”核心區的陜西企業,靈活運用境外經貿園區、工程總承包、第三方合作等多種“出海”模式,做大做強國內産能與國外市場的對接,不斷調整發展戰略,更好地契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需求。
陜西對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場,交通運輸建設、電力工程和房屋建築是3個主要行業。
站在“中國智造”風口 深化國際産能合作
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陜西積極打造現代化工、汽車、航空航天與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和現代醫藥等六大新支柱産業,形成多點支撐、多元帶動的産業新格局,為陜西與絲路沿線國家産能合作拓展了空間。
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陜西企業從“跟跑者”向“領跑者”轉變。
站在“中國智造”的風口,陜西新能源汽車銷量一路走俏,2016年銷售4.86萬輛,比亞迪品牌“秦”累計銷售近7萬輛,單品銷量全國第一。在西安召開的中國國際通用航空大會上,旋翼機骨架用上了鈦合金,多用途無人機已經出口多個國家,軍工技術應用於安檢系統,陜西高科技令人驚嘆不已。智慧手機、污水凈化、清潔能源、3D列印……“陜西智造”正逐步進入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民眾的日常生活。
四年來,搭乘“一帶一路”快車,陜西傳統優勢行業得到加強,新興産業不斷壯大,品牌價值和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越來越多的陜西企業逐夢絲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謀求從生産到服務的轉型、從“製造”到“智造”的升級。陜西製造業邁向全國産業鏈中高端,樹立了“高端化、智慧化、服務化”的陜西工業新形象。
共商共建共享 不斷拓展陜西“朋友圈”
陜西肉夾饃眾所皆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做饃的麵粉,可能原産于絲綢之路上的哈薩克斯坦,乘“長安號”遠道而來。而饃裏的肉,也可能是經海上絲綢之路從大洋彼岸運回來的。
四年來,陜西經濟外向度不斷提升,從內陸省份躋身改革開放前沿,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多領域的國際産能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全球經濟大循環。
深層次的國際産能合作,推動了一大批産業園區相繼落地,陜西的“朋友圈”越來越大。西安愛菊集團在哈薩克斯坦建設“中哈愛菊農産品加工園區”,産自哈薩克斯坦的優質麵粉、油脂已進入西安人的廚房;楊淩示範區已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開展技術、人才等交流合作;中俄絲路創新園、中吉空港經濟産業園、中韓合作産業園相繼建設;未來陜西還將重點支持100戶優勢企業參與國際産能和現代農業合作,加快籌建國外經貿合作園區。
立足“一帶一路”,陜西提出“內引外聯、東進西拓、南下北上”的思路:向東拓展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産業合作;向西加強與中亞在能源資源、裝備製造和現代農業以及人才教育等方面合作,最終連接歐洲;向南加強與港澳臺的經貿往來,同時加強與東盟國家的交流;向北與蒙古國和俄羅斯進一步深化合作。
在“一帶一路”倡議、陜西自貿試驗區、“大西安”建設等多重利好下,陜西追趕超越的步伐更加鏗鏘有力,世界舞臺上的陜西聲音愈加響亮,世界圖景上的陜西印記日益鮮亮。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站在更高起點上,開放創新、互利共贏的陜西,將持續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澎湃陜西動力。(記者 李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