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作為資源型轉型城市,目前正處於追趕超越、轉型發展的關鍵期。8月21日,全省各地各部門單位追趕超越2017年第二季度考核結果公佈,銅川在全省11個市(區)中排名第二。
成績是動力,也帶來了壓力,今後的路要怎樣走?
8月23日,銅川市委召開專題會議指出,全市上下要把落實“五新”戰略任務、建設西部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城市與轉型發展結合起來,與“十三五”規劃結合起來,制定好銅川的“作業圖”和“作戰圖”。借力中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銅川將挖掘中醫藥文化資源,破解城市轉型難題,全力打造全國健康旅遊示範城市。
挖掘中醫藥文化資源
破解城市轉型難題
“一代藥王故里,千年養生福地。”這是銅川的城市形象宣傳語,也是城市轉型的支點和突破口。
近年來,銅川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為轉型發展開出了一劑良方:以藥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為支點,大力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産業,規劃建設“二園四區四基地”,即:打造大唐養生園、中醫藥産業園,建設藥王山、玉華宮、照金、陳爐古鎮四大景區,建設中國中藥材種植、流通、研發、加工四大基地,拉動非資源型産業發展,帶動城市建設和提升,實現由“煤城”向健康旅遊城市華麗轉身。
2011年以來,銅川市已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簽訂各類合作項目72個,涉及金額211.32億元,其中合同項目26個,涉及金額32.49億元。截至目前,已有24個合同項目開工建設,佔合同總量的92.3%,其中5個已經建成,累計到位資金達12億元。文化節已成為外界看銅川、説銅川的一個焦點。
發展中醫藥事業
做好“藥王”品牌
銅川市將中醫藥産業確定為轉型發展的重要産業之一,成立了市中醫藥産業發展領導小組,市財政每年設立5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中醫藥産業發展,市縣兩級都成立了中醫藥發展局,全市中醫藥管理體制建設走在了全省前列,現已累計投入6.4億元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銅川還在全省率先創新實施了具有銅川特色的孫思邈中醫堂建設,實現了區縣中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孫思邈中醫堂全覆蓋,築牢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
近年來,銅川先後選派373名中醫從業人員赴北京中醫藥大學培訓,舉辦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專題培訓10期1200余人次。以“三名戰略”(名院、名科、名醫)為統領,建設了賀學澤省級名中醫工作室和韓武佔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建設了3個市級名中醫工作室。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孫思邈醫院、銅川礦務局中心醫院等7家醫療機構中建設了16個市級中醫重點專科,評選出市級名中醫9名、首屆優秀中青年中醫師11名、首屆優秀基層中醫藥工作者10名。
順勢而為
全力打造全國健康旅遊示範城市
銅川市把健康旅遊産業作為追趕超越、轉型發展的重中之重,強力推進。依託中醫藥文化品牌和豐富的中醫藥、休閒養生資源,打造藥王養生文化品牌。以養生保健産業為突破口,借助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平臺和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優勢,加強與國內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引進和實施中醫藥産業項目,建設“二園四區四基地”,讓中醫藥健康養生産業成為加快轉型升級的新引擎。深化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合作,加快建設全國野生藥材交易基地、中藥材加工技術培訓中心和中醫藥創業園。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開展醫養結合示範機構建設,扶持醫院向醫養結合機構轉型。
同時,銅川精心打造照金、玉華宮、藥王山、陳爐等景區,推進鄉村旅遊、工業旅遊、冰雪旅遊、智慧旅遊等特色旅遊發展。深入挖掘紅色歷史文化,大力弘揚照金精神,建好紅色教育基地,打響紅色黨建品牌。加快照金紅色旅遊名鎮建設,融合國家丹霞地質公園、旅遊名鎮、生態觀光體驗、休閒度假等多種元素,打造全國著名紅色文化品牌,創建成為國家5A級景區。集合佛教文化、皇家文化及北部山區的生態優勢,打造集宗教旅遊、觀光旅遊和生態旅遊為一體的文化生態旅遊體系。建設王石凹煤礦工業遺址公園,打造以工業礦區為特色,集煤礦探秘娛樂、鄉村生態旅遊、綜合休閒度假、文化運動體驗和懷舊教育功能于一體的煤礦體驗式觀光旅遊體系,全力打造全國健康旅遊示範城市。(記者 栗波 通訊員 王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