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醫療創新 唐都醫院屢添醫療發展新動力

國際在線2017-09-20 15:57:58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王偲瑤):生物科技的應用為廣大喉氣管狹窄或缺損患者帶來了新希望;生殖技術應用於基因分析填補了我國單基因病試管嬰兒技術的一項空白;4D列印技術的改變了未來氣管外科手術的發展方向......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醫療領域與先進科技相結合的創新性舉措開始越來越多地造福各種疑難病患者。

  創新生物處理方法  解決世界移植難題

  2017年6月22日,唐都醫院耳鼻喉科首創生物人工氣管移植術,成功為一名喉氣管狹窄患者實施了手術,幫助患者擺脫插了6年的氣管套管,這項創新技術為廣大喉氣管狹窄或缺損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56歲的患者范女士,6年前因反復咽痛、咳嗽、發熱和氣短來唐都醫院耳鼻喉科就診,入院後突發窒息,緊急切開氣管才救回一命。後經氣管鏡檢查發現,范女士喉及頸段氣管狹窄長約6釐米,CT顯示喉軟骨和氣管環大部分被破壞,被診斷為“喉氣管狹窄,復發性多軟骨炎。”雖然保守治療後症狀有所緩解,但要終身帶著氣管套管生活,也無法發出聲音。

醫院_fororder_20

  醫生為范女士診療(唐都醫院 供圖)

  “喉氣管狹窄或缺損是一種嚴重影響人們生活品質的致殘性疾病。”唐都醫院耳鼻喉科崔鵬程教授介紹道,“一般的喉氣管狹窄或缺損,通過手術切除病變部位,將正常部位氣道吻合後均能治愈,但狹窄或缺損長度超5釐米則無法實現吻合,也就是説無法痊癒。”

  對於患者,這樣的生活讓他們苦不堪言,對醫學界也是一個世界級難題。面對這一難題,國際通用做法就是器官移植。為了減少機體對移植氣管的排斥反應,一般都需要免疫抑製劑,而這一製劑不僅會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還會對肝、腎、消化道等器官造成損害,誘發惡性腫瘤等嚴重疾病。所以,對新移植技術的研發迫切且充滿挑戰。

  經過4年多潛心研究,崔鵬程團隊經過4年多的潛心研究,在世界上首創不用免疫抑製劑移植治療新技術,即生物人工氣管移植術。范女士也成為這一創新成果的第一受益人。

醫院_fororder_31

  范女士為治療團隊送上錦旗(唐都醫院 供圖)

  崔鵬程認為,生物人工氣管移植術的研發及在臨床上的成功開展,不僅是喉氣管狹窄或缺損患者的福音,更重要的是,這種創新性思路為其他類似組織器官的移植提供了重要借鑒。

  尖端技術甄別罕見疾病  遺傳篩查助孕健康寶寶

醫院_fororder_33

  全國首例X連鎖淋巴細胞增生症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試管嬰兒(唐都醫院 供圖)

  6月17日17時21分,經歷過喪子之痛的小超夫婦終於在唐都醫院婦産科生殖醫學中心的幫助下,順利産下一名6斤6兩的健康女嬰,這是全國首例X連鎖淋巴細胞增生症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試管嬰兒,她的順利生産不僅標誌著陜西省試管嬰兒技術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也填補了我國單基因病試管嬰兒技術的一項空白,

  小超夫婦曾于2012年5月生育過一名男孩,孩子1歲時被診斷患有X-連鎖淋巴細胞異常增生症,2歲不到便去世。X-連鎖淋巴細胞異常增生症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免疫缺失病,發病年齡小且致死率高,一般男性發病,女性僅為突變基因攜帶者。

  由於孩子母親是X-連鎖突變基因攜帶者,所以對於想要孩子的小超夫婦來説,如果生男孩,則有50%的患病率,如果生女孩,也有50%的攜帶率,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通過技術選擇無遺傳疾病的胚胎植入。

  在了解了相關知識後,小超夫婦于2015年11月前往唐都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就診,希望通過技術手段保證生育健康寶寶。在對小超夫婦病情進行仔細研究後,王曉紅團隊決定用目前輔助生殖技術領域的尖端技術之一——單基因病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技術(PGD)為小超夫婦助孕。

  這一尖端技術的難度主要體現在提升基因分析的準確性上,因為基因分析有約20%的誤判率。為了提升準確率,王曉紅隊除了對胚胎基因進行篩查分析,還進行了基因連鎖分析,努力將致病概率降到最低。2016年10月13日,經過重重檢測的1枚健康胚胎終於完成移植並於6月17日順利分娩。

  王曉紅主任表示,截止目前,唐都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已經為30余種單基因病患者提供了諮詢及診斷服務。

  應用前沿4D技術  挑戰氣管移植新難度

  作為著名胸腔外科醫生,唐都醫院李小飛主任接收過的一位氣管軟化性狹窄的患者讓他犯了難。在患者出現呼吸重度困難、已經危及生命時,常規的氣管切除和植入內支架已經不能對其進行治療。緊急狀態下,唐都醫院胸腔外科將國際最新4D列印新技術應用到手術中,成功為這名患者解除了病痛。

  這一創新性手段得益於李主任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看到的一個類似病例:通過外支架懸吊術救治一名左支氣管病變患者。受到啟發的李小飛主任和黃立軍副主任、王磊博士仔細研究了病變特徵,充分評估了病情後決定實施外支架懸吊術。同時,空軍軍醫大學3D列印研究中心曹鐵生教授、楊冠英醫師為患者製作了3D列印氣管模型,西安交通大學李滌塵教授、賀健康教授團隊為患者量身製作了4D列印氣管外支架。3月28日上午,李小飛主任和黃立軍副主任成功為患者實施了手術。

醫院_fororder_34

  醫生展示做好的4D列印氣管外支架(唐都醫院 供圖)

  李小飛主任介紹,4D列印是一個國際新概念,是在3D列印基礎上製作一種可吸收支架,通過調控生物材料種類和分子量調控支架的降解週期,使這個支架在未來2-3年內逐漸降解被人體吸收,免除了患者二次手術取支架的痛苦。他表示,4D列印技術將是治療氣管軟化症治療的有效方法,此次手術成功實施也使氣管外科進入新階段,將深刻影響未來氣管外科手術的發展方向。

  手記:

       醫療,作為關乎人生死的大事,一直以來都是嚴肅話題,而創新二字,包含的不僅是創造性進步,更是風險。醫療創新,將創新的不確定性與人最重要的生命相結合,難免産生恐慌和懷疑,尤其面對疑難大病,創新往往意味著更大的風險。所以,醫療創新相較于其他行業創新,往往更大的勇氣,而一旦某方面取得創新性成果,造福的便是成千上萬人。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