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王偲瑤 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王偲瑤):9月20日,在西安市人民政府、中國財富傳媒集團主辦的“2017歐亞綜合園區論壇”上,多位大咖雲集浐灞生態區,就“全球視野下的産城融合與園區發展”展開對話,助力歐亞各國經貿文化交流。
園區合作助推企業發展 産業模式帶動國際化發展
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于洪君發言(王偲瑤 攝)
在會上,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于洪君作題為《“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産業發展機遇與挑戰》的專題分享。
于洪君表示,“一帶一路”背景下産業發展機遇良多,原因在於“一帶一路”的重點建設內容即以共商、共建等方式推進國際合作,這有助於促進企業合作建設境外的經貿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科技合作區等各類産業園區。
産業園區模式則有助於較快推進區域發展,迅速帶動中國産能、中國資本、中國技術和標準的出口,並給東道國帶來很好的經濟、社會發展效益。據統計,2016年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建有56個經貿合作産業園區,累計投資189.5億美元,為東道主創造了10多億美元稅收,提供了超過17萬的就業崗位。
“這些數字體現了開展園區合作、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給世界各國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和福祉。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下,産業園區模式的優勢將會得到更好的發揮,包括歐亞經濟綜合園區的發展也具有極大的意義。”于洪軍説。
“一帶一路”能夠幫助中國企業實踐全球投資合理佈局,推動中國技術、中國標準和中國管理制度突破,促進中國企業在跨國産業鏈其中佔據引領地位。統計數據表明,近年來,在中國對外投資中,民企已經成為走出去主要力量。在海外並購、海外投資等方面,中國企業尤其是民企發展勢頭十分強勁。
“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帶動我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經營的國際化和産業結構的優化,也為打造中國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機遇,例如華為、海爾、中車、中建、阿裡巴巴等,它們是品牌“走出去”成功的範例。
機遇與挑戰並存 基礎設施大連通 建設貿易暢通的大格局
據了解,産業園區的發展,為民企抱團出海、民企與國企合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遇和平臺,這也為民企降低了“走出去”過程中遇到的諸如國際化經驗不足、資金不足等問題。
然而,園區發展模式並非一帆風順。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企業發展與園區發展既有機遇又有新的挑戰。
當前,我國在積極做好中國特色外交事業,“一帶一路”倡議對我國拓展大國外交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但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由於政治、法律、經濟、文化、社會習俗、環保等眾多方面的複雜因素,企業國際化進程還面臨著很多不可預知的困難、挑戰、壓力,對於這些風險、挑戰有的估計不足,有的憑國內經驗來辦事,用國內的思路開拓海外市場,這種做法並不都利於企業發展。
“我們的企業應該學會開拓兩國內國外兩種市場,學會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而且還必須學會使用國內國外兩種規則,後者至關重要。”于洪君表示。
發展中國家隱性、顯性的貿易壁壘大量存在,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風險存在,充分的調研了解,避免産生巨大的投資損失。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同世界各國探索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模式,也是引領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新舉措,在推動國際合作與全球經濟發展中,“一帶一路”的作用還將進一步凸顯,對於中國和所有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來説都是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和挑戰。
那麼園區模式未來如何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和項目的切實落地,中國企業在相鄰國家開設園區,仍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也需要切實加強和地方的政策溝通,讓自己良好意願真正被合作夥伴所了解、理解、認同。只有政策溝通和民心相通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一帶一路’才會行穩致遠。通過推進園區合作、基礎設施大連通建設,促進貿易暢通的大格局。”于洪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