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精準扶貧看佛坪】陜西漢中陳家壩鎮香菇産業探索産業脫貧新模式 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國際在線2017-09-22 14:31:10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李妍):在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陳家壩鎮陳家壩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一排排香菇大棚順著公路向前一直延伸,大型食用菌生産、加工流水線作業生産線、自動化裝袋機在大山裏更顯“現代化”,佛坪縣繼東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就位於此地。

  活動_fororder_圖片12_副本

  佛坪縣繼東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繼東介紹香菇的品相(張勇 攝)

  “我這香菇能四季出菇,成功率高且成本低。”佛坪縣繼東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繼東説。該合作社主要從事食用菌的栽培示範技術指導和信息服務,並形成了食用菌産、供、銷一體化的運營模式。

  2016年該合作社共吸納50戶貧困戶加入從事袋料香菇産業,為其提供就業崗位,為貧困戶創造增收途徑。王繼東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我們合作社以點帶面輻射帶動本鎮發展袋料香菇120余萬袋,帶動本鎮就業並增收350余萬元。”同時他談及到從事袋料香菇已經17年了,專程學習種植技術,利用當地優勢,做大做強香菇産業,讓合作社的香菇産業踏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活動_fororder_圖片13_副本

  正在晾曬的香菇(王軒宇 攝)

  今年該合作社採取“合作社+園區+貧困戶”的模式,由合作社為貧困戶統一規劃、統一袋裝、統一建大棚、統一提供技術指導、統一烘乾加工。“合作社將以最大程度降低農戶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貧困戶平均每戶種植袋料香菇5000袋。每袋投入成本3.5元,每袋産生利潤3元,每戶平均增收15000元。”王繼東説。

  活動_fororder_圖片14_副本

  已經加工完成,等待銷售的袋裝香菇(李妍 攝)

  “是香菇讓我致富,但自己富不算富,教會鄉親們如何科學種植香菇,才算真正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王繼東介紹,合作社為解決家中有病、殘疾無勞動力的貧困戶實行了入股分紅模式,貧困戶通過政府獎補資金、發展産業貼息貸款或從村扶貧互助合作社貸款等相關優惠政策,解決資金週轉困難。同時他還表示,香菇生産是勞動密集型産業,貧困戶可以選擇在合作社務工。目前該合作社共有貧困人口35人,人均月增收1500元。

活動_fororder_圖片15_副本

  大型食用菌生産、加工流水線作業生産線、自動化裝袋機(李妍 攝)

  脫貧還要致富,47歲的李登會為更多的貧困戶做出了榜樣。2016年還是貧困戶的她加入佛坪縣繼東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學習香菇種植,通過袋料香菇種植、園區打工,每年增加數千元的收入改善生活。2017年初她就告別了貧困生活,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政府的扶貧政策力度很大,免費為我們進行技術指導,統一銷售,我們省去了很多麻煩,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李登會説。

  如今60萬袋年生産量已經讓他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袋料香菇産業戶,香菇産業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為貧困群眾提供了創業就業平臺,也通過這個平臺也逐步實現了農民向産業工人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