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公佈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陜西的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大學、長安大學、陜西師範大學、第四軍醫大學這8所高校的17個學科入選。
那麼什麼是“雙一流”高校?它們和人們熟知的“985”“211”又有什麼關係?
“985”“211”到底是啥?
所謂“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于1991年由當時的國家教委首次提出,4年後,由國務院于1995年11月正式批准,1996年8月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到目前為止,全國總共有112所高校進入“211工程”。
而“985工程”其名稱來源於1998年5月4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週年大會上向全社會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一流大學。”
由此,1998年起,教育部決定在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重點支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準大學,簡稱 “985工程”,目前全國僅有39所高校上榜“985”。
通俗來講,凡是入選“211工程”的高校都是國家“重點”高校,而入選“985工程”的高校更是是“重中之重”。值得一提的是,截止2016年,陜西有“211”院校8所,“985”院校3所,其數量分別居全國第四和第二,也不愧“教育大省”的稱號。
西北工業大學(資料圖)
為什麼又建“雙一流”?
“985”、“211”工程作為國家在上個世紀末先後提出的高校重點建設工程,在當時財力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充分體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思路,也打造出一批國內外知名的高等教育品牌,但隨著國家的發展,對教育的投入力量、辦學目標等也有了變化,新時期的高等教育建設必然也會有新的調整。
同時,“985工程”和“211工程”實施以來,也的確産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和矛盾。
一方面,“985”和“211”享受國家重點扶持,能夠得到更多的政府資金和項目支持,直接導致了高校間競爭的不公平。有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7月,佔本科數量14.3%的“211”“985”高校拿走了全國七成政府科研經費。重點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間這種由行政力量人為造成的差距,對基礎教育來説,製造了嚴重的名校情結,對就業來説,也形成了就業市場上的學歷歧視。
另一個飽受詬病的地方,在於“985”“211”成為“終身制”,缺乏退出機制,雖然在《關於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的若干意見》中原則性規定:評估成績優秀者,給予一定的鼓勵;評估成績不合格者,要限期改正;多次評估不合格者,取消各項優惠政策,不再列入本工程。然而“211工程”實施20餘年來,沒有出現被取消的案例,高校一旦爭取到入圍資格就高枕無憂。
這種“終身制”,不僅影響了高校辦學的積極性,也損害了教育公平和效率。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料圖)
“雙一流”到底怎麼建?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將“985工程”、“211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特色重點學科建設”等重點建設項目,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其目標是: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可以説,“雙一流”建設將之前的已經有固化傾向的“985”“211”高校身份打破,將所有高校重新放在了同一個起跑線上,提出的“資金分配重點向辦學水準高、特色鮮明的學校傾斜,在公平競爭中體現扶優扶強扶特”也給了一些“偏科”的高校更多的機會。
同時方案中提出的“建立健全績效評價機制”、“動態調整支持力度”也打破了之前的“終身制”,入選“雙一流”並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相反,對高校的第三方評價將鞭策其建設和發展。
這一次,陜西有8所高校入選“雙一流”建設名單,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世界一流大學從來不是靠計劃出來的,而是靠學校、社會、政府合力建設出來的,我們也希望陜西能夠出現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