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國興每年定期維護橋板和護欄
橋,很簡單。幾根鋼索連起了河的兩端。鋼索上,鐵絲固定著一塊塊厚木板,人走在上面會輕輕晃動,像在跳舞。橋連接著村落和田地,人們在這頭居住,在那頭勞作。
村民們都説,這是一座便民橋,更是一座“連心”橋。修這座橋的是一位叫姜國興的村民。他説,修橋是母親的遺願,“媽留下的錢,讓我給大夥做點實事。”
橋長63米寬2米 鋪了200多塊木板
這座橋位於西安市藍田縣普化鎮元君廟村。橋長63米,寬2米,橋面上一共鋪了200多塊木板。
昨天早上,三秦都市報記者來到元君廟村時,姜國興正在橋頭檢查,看還有沒有遺漏下什麼問題,修橋時胳膊上被鐵絲劃出的紅印子還沒消下去。“橋上一些木板感覺不結實了。立秋的時候我就想換,琢磨了幾天才去採購的木材,再按尺寸切割給裝上。現在好了,人走上面安全得很。”
他的胳膊就是在固定木板時被橋兩邊防護網上的鐵絲劃破的。“為了保證安全,當時防護網的鐵絲織得密。現在固定木板時手要從縫隙裏塞進去,一不小心胳膊就挂上了。去年這時候更換了6塊木板,今年換了12塊。咱把橋建了,就要對橋負責,善始善終把這件事做到底。”
修橋是為完成母親遺願
説起這座橋,不能不提姜國興的母親。“那是2011年,我媽去世前給我説,我這兒還有6萬多元的存款,你拿著,以後辦點實事,也算我的遺願吧。”老人的這番話,藏在姜國興心裏,讓他時刻不敢忘記。
2014年,母親去世3週年之際,姜國興決定,把這6萬元拿出來,再添補一些錢修橋,完成母親的遺願。
“修座橋是有原因的。”姜國興説,元君廟村100來戶人家,大約有260多畝地都在灞河對面的坡上。過去人們要種地,要麼蹚河,要麼就得繞很遠一截子路。“我媽常念叨著,這河上要是有座橋該有多好。”姜國興説,他還小的時候,父親在外打工賺錢貼補家用,母親在家裏照看他們姐弟幾個,地裏的農活也都落在她的肩頭。“她去地裏都是蹚河過,夏天還湊合,等到秋天收玉米、大豆的時候,河裏的水很涼。時間久了,她的腿就落下了關節炎,後來都變形了,我們看著特別心疼。”
用時兩月 花費20余萬
修一座橋,對於一個農民來説不是件簡單的事。
打定主意後,姜國興還專門跑到陜南學習了便橋的搭建原理和技巧。“那裏便橋比較多,技術也比較成熟。”回來後,他又雇了一個以前有過造橋經驗的施工隊來負責整體工程。
2015年3月,建橋開始。此後的兩個月間,他和專業人員一起清理河道、打橋基、拉鋼索。當年5月,這座便民橋終於建成。從此,元君廟村村民告別了蹚水過河的日子。
姜國興説,橋有了,兩邊的路也得通,隨後他又在河兩岸修起了一條小路,總共花費了20多萬元。“包括我媽留下來的那6萬,我爸還拿出來3萬,我自己又添了些。雖然比我預計的錢要多,但心裏高興。我相信,我媽如果知道這一切,也一定很開心。” (文/本報記者 張晴悅 圖/本報記者 李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