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歸途列車》導演來西安:紀錄片是今天的藝術 更是明天的史記

國際在線2017-09-25 10:29:56

活動_fororder_圖片1_副本

  學生、老師與嘉賓合影留念(王偲瑤 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王偲瑤):9月24日,白鹿原紀錄電影季——西安外國語大學導演分享課堂在西安外國語大學長安校區舉行。導演范立欣攜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紀錄長片獎作品《歸途列車》做主題分享。

  紀錄片 ——故事的力量

活動_fororder_圖片2_副本

  導演范立欣正在分享經驗(王偲瑤 攝)

  紀錄片到底能不能講故事?很多人認為紀錄片是在紀錄一段真實發生的事情,故而是不應該講故事的。范立欣説:“如果我們用簡單的非故事性的敘述方式來回溯一件事情、記錄一件事情,它只是信息性的記錄。但是當你把你所經歷的、觀察到的信息轉化為一個故事,它的力量就會瞬間不同。”

  這個故事的力量,羅伯特·麥基在《故事》這本書中提到,故事是生活的比喻。“我們不僅是簡單的羅列信息,而是用一個新的結構來詮釋這個信息,這個結構最終會輸出一個特定的意義,這就是故事的力量。”范立欣表示。

  紀錄片是故事,但不是歪曲真實性,它是根據原有的故事重構從而影響更多的人來關注這一事實。“故事”一詞本身不隱含其是真實還是虛構,是一個中性詞。范立欣説:“故事是在某一個時間軸上,真實存在的事實。而紀錄片就是讓觀眾更清晰的、更舒服的去理解和接受這個曾經發生的事實,並非是在虛構不存在的事實或觀點”。 

  紀錄片——一部國家相冊的記憶

  智利紀錄片導演顧茲曼曾説,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范立欣在分享中説:“我十分認同這句話,紀錄片是在記錄這個時代發生的一切。”

  雖然當今社會我們有很多種記錄生活的方式,但是我們仍舊需要紀錄片這種藝術來詮釋我們所生存的社會。每到冬逝春臨時節,中華大地兩億在異鄉打工的農民工便如候鳥一般,踏上返家的旅程。在洶湧的經濟大潮衝擊下,這是他們奔波勞碌生活中唯一與家人團聚的機會 ,也是他們固守著的,不被言説的情感底線。億萬人在此刻都努力著趕上末班的列車,回家過年。 《歸途列車》記錄了來自四川農民工張夫婦外出打工的經歷,展現出中國蓬勃發展的經濟背後普通小人物的辛酸和眼淚。該片歷時三年拍攝製作。影片跟隨農民工張昌華一家往返于四川農村與廣州工廠之間,親歷三年春運。影片中的三年裏,世界和中國都經歷了巨變。北京奧運、南方大雪災、世界金融危機……

  以這些大事件為社會歷史背景,《歸途列車》人性地關注了大社會中的小人物命運。“或許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這種情況很快就消失了。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在那一刻拍這樣一個紀錄片的原因,它記錄著貧窮農民工家庭的矛盾和希望。”范立欣表示。《紐約時報》首席影評人A.O. Scott 曾評價該紀錄片——這是一個困于昨天與明天之間的家庭,一個令人動容又心碎的故事;如果將這份心碎乘以一億三千萬,那將是一幅令人瞠目的畫面 。

  在分享最後,范立欣告訴學生們,“如果你想拍你人生中的第一個紀錄片,你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其一,為什麼選擇這個故事;其二,為什麼是你來拍;其三,為什麼是現在拍。”此次活動讓在座學生們受益匪淺,西安外國語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南華表示,實際上今天在座的都是熱愛紀錄電影,或者是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從事研究的老師、學生,從范立欣導演的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紀錄片大多是具有社會擔當的。此次分享這是一次非常榮幸的機會。”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