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9月28日上午吳堡冬棗引種高效栽培示範現場觀摩會議在陜西省榆林市吳堡縣林業局召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農”)專家團隊歷時4年在榆林地區成功引種冬棗,西農團隊的實踐獲得省內外專家一致認可,該技術解決了冬棗在榆林坐果難和不成熟兩大難題,使得陜西冬棗種植區域向北移動400公里,擴大了冬棗在陜西的栽培範圍,為陜北紅棗産業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
陜北是我國紅棗的發源地,具有上千年的栽培歷史,目前紅棗面積200萬畝。然而,近年來由於新疆紅棗的興起造成陜北紅棗嚴重滯銷,不少果農采收的紅棗每公斤1-2元都賣不出去,陜北紅棗如何走出低谷成為果農和專家關注問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節水中心的科技人員經過調研,認為發展鮮食棗是陜北紅棗産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據介紹,冬棗是我國目前鮮食棗中最優秀的品種,冬棗栽培面積最大、銷售最為廣泛,保鮮期最長。但是,多年來陜北一直沒有冬棗林。近年來,陜北林業工作者和很多棗農,在不同地方、不同時間都有栽植冬棗的試驗,但是無一個成功,結果表現出兩個問題,一是冬棗結果少,二是不成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技人員通過大量調查分析和試驗觀測,發現冬棗在陜北栽培成功必須實施精細化管理,以往引種冬棗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缺乏精細管理措施。
2013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節水中心和吳堡縣林業局分別在吳堡和米脂引種試驗;2014年發現部分採取水肥調控和修剪調控的冬棗成熟且味道很好;2015年開始在川口擴大面積進行示範,分別進行大棚冬棗精細管理、大田冬棗精細管理和大田冬棗傳統管理。精細管理下的大棚冬棗和大田冬棗目前已經獲得成功。冬棗向北移動了400公里,擴大了冬棗在陜西的栽培範圍,為陜北紅棗産業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
科技人員結合承擔的國家課題任務,與吳堡縣林業局緊密合作,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為目標,通過應用滴灌技術實現水肥一體化精準灌溉、更新品種和節水型修剪等手段,解決了冬棗在陜北“坐果難”和“不成熟”兩大難題,實現了冬棗畝産1200kg的正常産量,灌溉水由之前漫灌的270m3/畝降為45m3/畝,每畝産值由890元/畝提高到7200元/畝,由此灌溉每方水所産效益由老品種的3.3元/m3水提高到16元/m3,較傳統灌溉節約用水83%,提高經濟效益7倍。(供稿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編輯 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