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脫貧攻堅” 主題系列新聞發佈會現場(李妍 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李妍):10月10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脫貧攻堅” 主題系列新聞發佈會第一場。陜西省政府黨組成員、省扶貧辦主任王衛華介紹陜西省2017年脫貧攻堅有關情況。今年是國家設立扶貧日的第四個年頭,也是陜西省脫貧攻堅精準施策、系統提升的關鍵之年。陜西以問題整改為契機,切實強化底線思維,全面總結經驗,推動脫貧攻堅不斷邁上了新臺階。
全面摸清貧困底數 創建“3+X”幫扶體系
今年以來,陜西省把脫貧攻堅問題整改作為一項重點工作,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努力推動全省脫貧攻堅不斷提升。陜西省上下和衷共濟,形成了舉省之力抓脫貧的好局勢、好氣勢、好態勢。截至目前,中央層面反饋的8個方面問題全部整改到位;省市縣舉一反三、系統自查的2393個問題,基本整改完成。
針對“幫扶工作不紮實”問題,陜西省圍繞幫扶誰、誰來幫、怎麼幫、形成了完整的制度體系和辦法,按照能力與幫扶需要相匹配原則,召回1352名、補充5770名駐村幹部,對38萬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逐戶落實幫扶措施。陜西將精準識別作為工作上軌道的前提,通過逐村、逐戶篩查並嚴格落實“兩公示一公告”制度,剔除識別不精準的31萬人,將檔外符合條件的34.3萬人納入幫扶範圍,核定2016年檔內貧困人口78.3萬戶、228.7萬人。
“陜西省充分發揮優勢,統籌建立了國企、高校、醫院三大幫扶體系。組織形成9個國企合力團覆蓋除西安市以外的9個市,助力産業就業扶貧。目前,已對接項目144個,意向投資213億元,其中已開工31個。組織103所高校與96個有脫貧任務的縣(市、區)結對,開展教育、科技等幫扶,啟動扶貧項目500多個。組織86家三級醫院、218家二級醫院、1830家縣鄉(鎮)醫院,分別對貧困縣、鎮、村三級醫療機構實現全覆蓋結對幫扶。”王衛華説到,同時他表示要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群團組織等作用,紮實推進“萬企幫萬村”“脫貧攻堅青春建功行動”“三秦巾幗脫貧行動”等,形成了“3+X”全方位幫扶體系。
多管齊下 全面加強産業扶貧力度
産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根本之舉。産業扶貧既是脫貧攻堅的重點,也是難點。之所以説是重點,是因為陜西省産業脫貧對象有39.6萬戶、124.5萬人,均超過總貧困數量的一半,同時産業扶貧是其它扶貧措施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通過健康脫貧、教育脫貧、移民搬遷實現脫貧的貧困戶,依然需要發展産業來保證持續增收和穩定脫貧。
陜西省農業廳廳長文引學表示,今年全國産業扶貧精準脫貧現場會在陜西召開,這是中央對陜西産業扶貧工作的充分肯定。陜西省在産業脫貧的具體工作上重點以産業覆蓋、主體帶動、改革創新、典型引領、資金統籌、指導服務、協同攻堅為重點。
産業扶貧,産業是基礎。依託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突出産業特色,推進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對56個貧困縣區逐縣徵集匯總,確定5大類27中小眾産業,依託縣域生態條件、産業基礎等因素,支持已發展、見效快、有市場的特色小眾産業。同時,以360個省級園區為基礎,在貧困地區建設一批扶貧産業園、農産品加工園、電商物流園,使更多的産業要素向貧困地區集中,最大程度地覆蓋貧困村貧困戶。同時,梳理大産業理念,以農為主、多業並舉,加快發展鄉村旅遊、光伏、林産等新業態,促進三産融合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以産業扶貧為支撐,發揮國有企業優勢,打造一批適合貧困縣發展的好項目,真正形成扶真貧、真扶貧的長效機制,堅決完成省委省政府賦予國有企業助力脫貧攻堅的各項任務,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陜西省國資委黨委書記孫安會説。
綜合施策 切實增強脫貧內生動力
自2011年起,陜西省農村貧困人口由775萬餘人減少到2016年底的228.7萬人,5年累計脫貧54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5.04%下降到9.45%。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速始終高於全省平均水準;農村道路通暢、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極大解決了貧困地區發展“最後一公里問題”;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醫療、農村低保、基本養老保險、就業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準持續提高,群眾住房條件等明顯改觀。
截至目前,陜西省建設貧困村電子商務服務站2135個、光伏電站4270個;發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7萬多家,建設各類互助資金協會4977個,受益貧困人口74萬人;在350多個貧困村開展的“三變”改革試點開局良好。
據了解,陜西省編印培育脫貧內生動力《工作導引》,召開全省扶貧扶志現場推進會,全面推廣教育引導、村規校正、紀律約束、公益訴訟等系統扶志措施,主動破除群眾“習慣窮”“爭當窮”“無奈窮”等思想頑疾。開展實用技術和技能培訓1650多期、54萬人次。
扶貧開發是一項長期、系統而艱巨的任務,下一階段,陜西省將繼續貫徹落實關於脫貧攻堅的戰略部署,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以深度貧困地區為主戰場,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