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學期開始,廣州天河區華融小學的家長再也不用擔心孩子飯菜涼了。該校從9月起推廣“智慧食堂”,家長不僅可以在微信上提前點餐,還有智慧保溫櫃。每一個保溫格的控溫是40℃,到了冬天最高溫能調控到60℃,讓孩子既不燙嘴,又不用吃冷飯。
學生好好吃飯,是比好好學習更重要的事情。畢竟,學習不好,以後還能再努力趕上,但是飯吃不好,影響了身體健康和成長,可就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了。但在很多學校,讓學生好好吃飯、吃到一口熱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過來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下課鈴還沒響呢,飯盒就已經拿在手上了,就為了一下課就衝向食堂。為啥?要是稍稍晚了幾分鐘,沒買到想吃的菜倒算了,吃冷飯的滋味可不好受。
如何讓學生吃飽、吃好、吃到熱飯熱菜,以往的解決模式,往往是陷於校方和家長自説自話的狀態。比如校方表示很委屈,“眾口難調,那麼多學生要吃飯,要保證飯菜不涼,太難!”但家長往往認為,讓學生在學校好好吃飯是學校應有的“責任”,不管困難多大,都得想方設法克服。
先不管誰對誰錯,單純的口水仗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智慧食堂”的創舉,説明引入第三方,用技術手段來解決這一長期難以解決的兩難問題,相當靠譜。既保證了學生吃到熱飯熱菜,又能讓家長為學生提前選好兼顧口味和營養的個性化菜式,“智慧食堂”帶來的改變不可謂不大。往大了説,正是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的突破,給解決這一大問題帶來了技術可能。
不過必須強調,學校有解決問題的意識也非常重要。技術進步就在那裏,但要是選擇視而不見,問題依然無解。報道中説,今年寒假期間,該校校長在一家企業看到了“智慧食堂”這一套系統,感覺非常方便想引進學校。校長把學生吃飯問題真正當一回事,放在心裏,才最終促成了問題的解決,這種態度首先就值得點讚。其實在浙江等地,去年就已有很多學校推行了這一系統,甚至還能形成一個“智慧閉環”,可以通過點餐數據生成學生的營養攝入報告,方便家長了解學生成長。有時候,並不需要做吃螃蟹的第一個人,只要抬頭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啟發。
科技發展帶給社會的進步是全方位的,在教育領域也不能落後。要讓學生吃到熱飯熱菜,一要有意願,二要有條件。隨著“智慧食堂”等新模式越來越成熟,條件逐步具備了。當然,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未來一定還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斷完善。但學校和家長主動作為,大膽擁抱新技術,這是解決學生吃飯問題應有的前提態度。(張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