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140件文物珍品再現絲路文明交融軌跡

三秦都市報2017-10-19 10:29:17

  140件文物珍品再現絲路文明交融軌跡_fororder_faea9132f6d627ebb63892e58e0c8cc7_img_20_170_384_257

  高善穆造石佛塔

  140件文物珍品再現絲路文明交融軌跡_fororder_faea9132f6d627ebb63892e58e0c8cc7_img_168_417_236_157

  “長安絲路東西風”文物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正式開展

  鎧甲武士俑、高善穆造石佛塔、1300多年前的唐代麵食點心、浮雕胡旋舞石門……10月17日,由陜西省文物局主辦、陜西歷史博物館承辦,甘肅省博物館、寧夏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等12家博物館參展的原創特展——“長安絲路東西風”文物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正式開展,展出的140件文物珍品再現了絲路文明交融軌跡。 

  漢唐長安 寄託夢想的國際性大都會 

  此次展覽中的展品均是反映漢唐時期絲路沿線東西文化交流的代表性文物,並首次以文物與文化遺産圖片相結合的方式深度解讀內涵。展覽以東西文化交流為線索,聚焦長安,全方位呈現了漢唐長安作為世界東方文明之都,絲綢之路的起點,是當時各地人們寄託夢想的國際性大都會。據陜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程旭介紹:“此次展出的多件兄弟省份的文物珍品都是第一次外出展覽,這種絲路文物在西安的‘聚會’,十分難得。此外,展覽還通過多媒體互動參與、利用AR技術,在觀眾掃描文物圖標後,就會出現對應場景的動態顯示,形象生動地講述漢唐長安和絲綢之路的故事。” 

  融合昇華 形成超越性的世界文明 

  在展覽現場三秦都市報記者看到,此次展覽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單元為“鑿空西域”,反映漢代開通絲路後,中央王朝對西域的經營,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流。該單元展出的文物精品有漢景帝陽陵出土的鎧甲武士俑、漢代銅鐵兵器;從新疆至陜北出土的一組反映歐亞草原動物紋飾流變的牌飾;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漢墓出土的中國最古老的紙和甘肅省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車馬、騎兵。第二單元為“佛陀東來”,反映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土,兩次中國化,于唐代形成的宗教信仰體系,以及創造出的符合中國人審美理想的輝煌佛教藝術。該單元展出甘肅省酒泉市石佛灣子出土的北涼承玄元年(428年)高善穆造石佛塔,該塔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最早文物之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縣錫克沁(七個星)佛寺遺址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古絲綢之路北道佛教文化東傳的一個重要樞紐,也是焉耆國的佛教中心,即《大唐西域記》所記述的阿耆尼,本次展出該遺址出土的菩薩頭像和弟子頭像。該單元還通過一組年代明確的佛造像表現從北周至盛唐“長安風格”的形成過程。第三單元為“長安胡風”,反映經海陸絲路而來的外來文明與中華文明在唐都長安匯聚、融合、昇華,形成了超越性的世界文明,以及這些文明成果又通過絲綢之路遠播世界各地的盛況。該單元國寶級文物有寧夏鹽池縣蘇步井鄉窨子梁唐墓出土的浮雕胡旋舞石門和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南郊鄉深溝村北周李賢夫婦合葬墓出土的波斯薩珊朝胡瓶,此外還有為數眾多的文物精品,如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221號墓出土的唐代黃色龍紋綺、青海省博物館藏包金西方神祇人物連珠飾牌銀腰帶、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楓葉紋描金藍色琉璃盤、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鴛鴦蓮瓣紋金碗、陜西省禮泉縣煙霞鎮陵光村出土的胡人牽馬圖壁畫、陜西省乾縣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墓出土的三彩胡服女騎俑。第四單元為“絲路遺珎”反映沿著絲綢之路傳入的外來文明的深遠影響。 

  加強合作 將建立數字化展示平臺 

  同時,為了促進西北五省區博物館館際交流合作,科學整合西北五省區博物館藏品資源,創新打造特色展覽,推動博物館事業發展。在展覽開幕式上,陜西歷史博物館與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省區博物館簽訂了《西北五省區博物館展覽合作共識》。今後西北五省區博物館將整合資源、共享資源,輪流策劃專題主題展覽;將以展覽為平臺,學術為支撐,每年組織舉辦專題學術研討會;將合作建立文創産品會展平臺,延伸博物館的展覽和教育功能;將擴大傳播範圍,合作建立數字化展示平臺。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倡議下,西北五省區22家文博單位代表在10月17日下午參加了“長安絲路東西風展覽座談會”,就“整合藏品資源,加強合作辦展”主題進行深入廣泛的交流溝通。

  據悉,“長安絲路東西風”展覽將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第五展廳免費向公眾展出至2018年1月17日。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