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省主流媒體採訪活動走進安康學院(楊薇 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李妍):“服務基礎教育、服務三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安康學院始終堅持的辦學宗旨。2006年學校升本建院以來,充分發揮學校特色專業人才優勢,面向當地農村扶貧攻堅的主戰場,面向廣大農民的脫貧致富開展了多項特色産業培訓工作。
安康學院依託學科專業人才優勢,學校緊緊依靠優勢專業,緊密結合安康的“六大支柱産業”發展及貧困村需要,採取“制定完善方案,對接遴選項目,組織專家論證,組建專家團隊,夯實項目責任”等措施,將“實施特色産業培訓計劃,助力脫貧攻堅”作為發揮大學服務社會職能作用,推動學校轉型發展的重要契機進行了有效貫徹落實,全面推進扶貧工作任務的完成,充分發揮了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作用。
為切實做好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安康學院積極推進高校扶貧“雙百工程”、特色産業高校扶貧培訓計劃、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扶貧及“兩聯一包”一對一結對幫扶等四項扶貧工作,學校領導帶領專家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分別深入陜西省安康市嵐皋縣、陜西省安康市白河縣開展“四項扶貧工作”調研對接和監督檢查,及時研究解決學校扶貧一線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確保扶貧工作全面有序開展。
在具體幫扶工作中,對標陜西省提出的“五大任務、八項工程”,以第一批22個幫扶項目為抓手,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打好精準幫扶組合拳,穩步推進高校扶貧“雙百工程”。另一方面,安康學院結合地方産業發展和扶貧需要,有計劃地開展魔芋高産栽培、桑蠶飼養、畜牧養殖、果樹栽培等特色産業培訓工作,為培養更多的農村致富能手提供人才支持,積極組織開展高校特色産業扶貧培訓工作。與此同時,安康學院從2014年起負責包抓幫扶陜西省安康市嵐皋縣民主鎮新喜村的脫貧攻堅工作,為新喜村扶貧項目建設和民主鎮中心小學支教幫扶投入資金40余萬元,投入人力1000余人次,持續做好“兩聯一包”一對一駐村聯戶幫扶工作。此外,學校貧困家庭學生幫扶工作努力做到全覆蓋。
經過安康學院積極與幫扶點溝通對接,實地考察,努力探索,並最終形成了安康學院自己的幫扶模式,並最終取得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一是高度重視“三同時”,提高做好産業扶貧培訓工作的政治站位,即將産業扶貧工作與業務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學校黨政一體謀劃,系統推進,綜合考核,確保將扶貧結對工作落到實處,助力農村“三變”扶貧目標的實現。
二是用好抓手“四統一”,履行地方高校在做好産業扶貧培訓工作的“守土盡責”。“四統一”即用好産業扶貧培訓這一抓手,將做好産業扶貧培訓工作與踐行大學四項基本職能相統一,與學校轉型發展相統一,與學校申報農學、教育碩士等提升辦學層次相統一,與立足秦巴大地走特色發展之路相統一。
三是精準培訓“兩對接”,與産業和農戶需求實現精準對接。“兩對接”即對結扶貧培訓內容與縣區、鎮村産業發展規劃及貧困戶實際需求緊密對接,與安康學院服務社會能力緊密對接,重點解決解決“需什麼”與“幫什麼”的問題。
四是聚焦實效“三提高”,實現精準脫貧最佳效果。即通過結對幫扶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民文化素質與地方幹部工作能力;不斷提高安康學院服務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能力,重點解決的是幫扶效果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堅持軟硬技術支撐相結合、技術示範推廣與技術培訓相結合、幫扶重點與全面相結合、短期培訓與長期指導服務相結合,以貧困地區的科技、思想教育需求為導向,以解決技術難題為重點,以技術和智力扶貧為主要手段,按照實際、實用、實效原則,合理確定培訓扶貧項目,保障了扶貧培訓效果。
截止6月底,學校按照地方政府要求或貧困村産業培育需求,共安排涉農、林、牧專家8人組織開展特色産業扶貧培訓16期,參訓貧困人數1038人。
對此,安康學院現代農業與生物科技學院副教授、陜西省安康市設施園林專家組成員廖鹹康説道:“對農戶種植技術進行幫扶至今十年有餘了,從最初鎮上的一些種植戶因為技術力量比較薄弱主動找上門來,到學校老師利用寒暑假和週末的時間到田間地頭進行指導,再到現在有組織有針對性的進行特色産業培訓,我們得到了廣大農戶的一致認可,一齣現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會想到我們,因此也有越來越多的老師參與到脫貧建設中來了。”
在未來,安康學院將再接再厲,將助力扶貧攻堅工作與踐行大學四項職能相統一、與提升辦學層次相統一、與轉型發展相統一、與走特色發展之路相統一,以實際行動為助力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