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李妍): 10月17日,就陜西省高校特色産業扶貧培訓工作開展情況,中省媒體記者前往陜西中醫藥大學扶貧點進行了走訪。陜西中醫藥大學高度重視扶貧工作,按照陜西省委、陜西省政府關於扶貧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結合學校實際,充分發揮中醫藥學優勢,創新扶貧開發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陜西中醫藥大學健全扶貧體制,成立了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充分發揮相關職能機構扶貧功能,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人力和政策保障。同時,學校緊扣實際情況,確定扶貧目標,設立扶貧專項資金,嚴格落實“五個一批”的要求和“一戶一法、一人一策”的原則,實地走訪調研,制定幫扶措施,鞏固幫扶效果,深入調研,拓寬扶貧工作思路。針對不同各個貧困戶的具體情況,按照“因戶施策、一戶一法”的扶貧方略,量身定制脫貧方案。
陜西中醫藥大學始終結合實際情況,發揮優勢,尋找當地需求與學校優勢的結合點,在教育扶貧、産業扶貧、政策宣傳和社會動員等方面探索多樣化扶貧路徑,從加強駐村幹部選派、深入推進結對幫扶、精準投入扶貧資金、推進産業扶貧項目、發揮教育扶貧優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方面著手,助推精準扶貧工作,著眼長遠打造“脫貧不返貧”的規劃。
醫療扶貧方面,陜西中醫藥大學不斷提升醫護人員專業水準,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一系列義診活動和健康扶貧義診捐助活動。半年來,學校組織各類專家教授16人次、志願者70人次為該村義診、免費體檢,針對大病和行動困難的群眾入戶檢查送藥,贈送藥品價值3000余元。
科技扶貧上,陜西中醫藥大學與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簽訂的《關於加強中醫藥科技産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堅持以服務當地經濟為核心,積極探索科技扶貧工作有效途徑,以醫藥學科的技術支持為驅動,以技術傳授為使命,採取“高校+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制藥企業”三位一體的扶貧模式。同時,學校建立了陜西省中藥資源産業化協同創新中心旬邑分中心,充分發揮自身在中醫治療和中醫藥研發等方面優勢,堅持扶智扶志扶技相結合,支持縣域特色産業發展,主要開展道地中藥研發,建設中藥材研發基地和中醫藥眾創基地,實現科研成果轉化項目快速落地旬邑縣中醫藥健康産業園。
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鎮長舌頭村村民呂進峰的中藥種植示範田(楊薇 攝)
教育扶貧上,學校積極聯合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共建幹部教育基地,舉辦精準扶貧技能培訓班。並在入戶對口扶貧上開展結對幫扶,同時加強政策宣傳。
對於陜西中醫藥大學的特色産業培訓情況,被幫扶對象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鎮長舌頭村村民呂進峰説到:“前幾年我主要種植苞谷為主,遇到乾旱産量基本就會減少。陜西中醫藥大學通過村上了聯繫我們,為我們推薦連翹種植。之後我們栽種了五畝地連翹,整體也是粗放管理。陜西中醫藥大學經常會有指導教授來村委會為我們培訓相關知識,到采收期學校制藥廠也會前來收購藥材,銷售上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收益也比較可觀,我也希望陜西中醫藥大學以後為我們帶來更多的産業培訓內容。”
陜西中醫藥大學校團委副書記駐村第一書記楊帆在活動現場接受採訪(楊薇 攝)
陜西中醫藥大學校團委副書記駐長舌頭村第一書記楊帆説:“學校發揮中醫藥産業特色,在旬邑縣馬欄鎮長舌頭村發展連翹種植産業。從2014年,我們引進了十萬株樹苗,讓村民尤其是貧困戶開始種植,到今年最早堅持種植連翹的群眾已經獲得收益,村民對後面的種植也更加有信心。今年陜西中醫藥大學的制藥廠就全部收購了村民種植的連翹,基本畝産值在1000元左右。針對長舌頭村發展中醫藥特色産業,村上于2014年成立了中藥種植的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帶領下準備把村裏種植戶都納入合作社發展村裏的集體經濟,在産量擴大後將産業推向市場,進行市場化,讓合作社能夠保持市場化競爭,促進自我産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