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口示範區(恒口示範區 供圖)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王偲瑤):恒口示範區位於陜西省安康市,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長期以來,貧困體量大,程度深。自成立以來,便積極開展扶貧攻堅,截至目前,在冊貧困戶4365戶、11933人,2016年已脫貧3122人。
開發扶貧助農戶自力更生 綜合施策農戶穩定脫貧
恒口示範區下轄大同鎮江溝社區——新型移民社區實景圖(王偲瑤 攝)
安康市多數貧困戶不是單一原因致貧,往往一個貧困戶就聚合了因地理條件、因無勞動能力、因病、因學、因智、因殘等多種致貧因素,必須長期綜合施策才能穩定脫貧。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個人對於脫貧致富的決心以及擺脫“等、靠、要”的思想。恒口示範區下轄大同鎮龍泉村的貧困戶左朝林,在鎮村幹部的扶持幫助下,自力更生,現已從貧困戶到萬元戶,左朝林説:“扶貧幹部們與我素不相識,卻還那麼熱情地為我出謀劃策,我自己更應該振作起來,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
今年已54歲的左朝林,是大同鎮龍泉村的一位普通農民,家中尚有一子,今年18歲,其妻子早年去世。家中房屋是上世紀80年代借錢蓋的磚木房,現已成為危房,無法居住。
左朝林之子在政府的幫扶下,繼續完成學業。以前,全家的主要收入都是左朝林務農所得。龍泉村村支書陳明照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左朝林家的情況比較特殊,他獨自撫養孩子,農閒打零工掙生活費已是不易,且住所逐漸成危房,每次防汛我們都將他撤離到村部暫住。”
據了解,為了幫助左朝林一家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夢,鎮村幹部多次入戶了解家庭狀況、分析致貧原因,結合其家庭實際制定了詳細的脫貧計劃——申請大學生就學補助、安置保障房,提供生活生産啟動資金,幫助申請小額貼息貸款……看到幫扶幹部如此熱心地幫助,左朝林重燃生活信心。
今年4月,在幫扶幹部的鼓勵支持下,他租用村裏15畝土地用於種植蓮藕,初步預計年收入可達1.5萬元。有了資金的支持和技術的培訓,左朝林信心倍增,幹勁十足。一到農閒時間,他就學習蓮菜種植方面的技術知識。左朝林胸有成竹地説:“今年應該有個好收成,脫貧不成問題。”
下一步,他計劃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將村裏其他貧困戶吸收到合作社中,大家共同脫貧致富。
除種植蓮藕外,左朝林還開始生産花生豆腐。由於花生豆腐口味鮮嫩、獨具特色,因此供不應求,深受群眾喜愛。每天生産100斤豆腐,10點左右就全部賣完,按照市場價3元一斤計算,左朝林年收入可增加2萬元左右。
保障扶貧助力農民增收 綜合施策拓寬增收途徑
恒口示範區(恒口示範區 供圖)
恒口示範區下轄三中村,是一個人多地少、經濟落後的村莊,多年來,依靠單一的傳統農業種植方法和落後的生産方式,農民群眾增收難、脫貧慢。
現今已經52歲的王玉瓊,2011年初開始擔任三中村黨支部書記,發現問題後,緊密結合該村實際,在確保農業增收的基礎上,加大富餘勞動力轉移,拓寬貧困戶增收途徑。
在村支部的積極帶動下,全村黨員不斷為群眾增收找路子,謀方向。王玉瓊首先幫助群眾聯繫用工單位。為了提高群眾外出務工的收益,他經常逐戶走訪,了解大家的務工需求並安排技能培訓。通過不斷組織培訓和動員農民群眾參加富餘勞動力轉移,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成績顯著,已成為全村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為了讓農村婦女增加收入,王玉瓊充分利用本地土地灌溉方便的天然優勢,開展進行土地流轉,不僅增加了收入,也為婦女們創收提供路子。在春耕備耕期間,部分村民因貧困而無法正常工作,王玉瓊便幫助村民們聯繫貸款,用於購買所需生産農資。
“幾年前,村裏人畜同飲一河水,現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從前一下雨,出門一腳泥,如今是出門水泥路,晚上有路燈。”三中村黨支部書記王玉瓊表示。
今天的三中村,群眾腰包鼓了,思想觀念變了,鄉親們都説,“現在能有這樣的變化,多虧了我們的黨支部” 。
在恒口示範區,諸如左朝林這樣的普通貧困戶大多都在像王玉瓊這樣的村幹部幫助下,逐漸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致富路。從産業扶貧到兜底扶貧,從開發扶貧到保障扶貧,恒口示範區正在舉全區之力打贏這場攻堅戰。
據了解,2016年恒口示範區爭取基礎設施、項目資金2974.72萬元,投資6000萬元建成貧困戶安置房668套,發放小額貼息貸款4000萬元,脫貧3122人。2017年恒口示範區將致力完成8個貧困村脫貧“銷號”,1210戶、3548人 “越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