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由於缺乏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土木工程本科畢業生往往工程實踐能力不足,這也成為制約提升人才培養品質的瓶頸。日前,筆者在西安工業大學了解到,其建築工程學院針對這一普遍性問題,從教學體系和培養過程改革入手“回歸工程”,系統設計實踐教學體系,強化教育界與工程界的深度融合和協同培養,使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品質顯著提升,幾年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穩定在96%以上。
“三模組四台階”提升工程實踐能力
工程實踐是工程教育最本質的特徵,“回歸工程”實質在於重構工程教育體系,回歸工程實踐教學,有效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素養。學院按照需求、功能、模組、課程、途徑、時間的思路,優化設計認知、理解、應用“三模組”實踐教學體系,明確各實踐環節的定位和功能,構建從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向創新技能逐級遞進的“四台階”技能訓練體系,提高學生大工程觀意識、溝通協作能力、職業責任心等非專業素養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實現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
實踐中,建立協同培養機制,夯實人才培養過程。採用協同創新方法,通過多主體融合、跨專業交叉,充分挖掘校外資源,納入辦學資源。變專業人才培養為協同人才培養,明確學院與企業、設計院、協會“三維協同”的內涵,對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培養目標定位、培養過程式控制制、培養品質評價等環節開展協同培養,通過學産研結合、實踐環節結合、研究應用結合等多種方式,建立校內外深度合作的人才協同培養機制,奠定了向多維協同(1+N)平臺拓展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該模式對人才培養進行全過程管理,全面提升人才培養品質。引入PDCA管理思想,多方聯動,全方位推進,按照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設計、培養模式、培養機制、培養效果的過程,通過企業回訪、學生反饋及專業評估、第三方評價等方式,及時調整、完善相關教育教學環節,形成全過程“閉環式”管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過程和培養途徑的同向性,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為全面推進人才培養品質提供了保障。“三模組四台階”的實踐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人才專業素養和非專業素養得到有效提高,實踐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近幾年,學院與行業企業、院所、協會建立了20多個穩定的、高品質的實踐教學基地;聘請行業兼職教師30余名,學院教師挂職鍛鍊20余人次;解決企業技術難題30多項,建成共享BIM、模板腳手架等實驗室;與中國模板腳手架協會合作開設全國首個模板與腳手架專業方向,面向行業精準培養人才。“院+”培養模式獲得行業和社會的普遍認可,土木工程專業獲批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極大提升了專業內涵建設的水準。
“四輪驅動”構建“院+”培養模式
從傳統教學轉變為現代化教學,創新工程實踐方式。遵循可持續發展規律,制定“開放理念、融合形式、共享機制、互贏運行”的“四輪驅動”工程實踐改革方案,構建“院+”培養模式。學院採用開放辦學的理念,主動與社會資源深度融合,共享人才、工程、實驗室等資源,實現互利共贏。以長期戰略協作與短期合同合作的形式,建立一批相對穩定、多功能、松耦合的社會實踐教學平臺,豐富人才培養實踐資源,形成人才協同培養共同體。
“院+”培養模式,即全面實施學校確定的“根植企業行動計劃”,構建“學院+企業”“學院+設計院”“學院+協會”的“三維協同”實踐教學平臺,有效實現學校與行業需求的對接,不斷深化教育界與工程界的融合,構建內外深度合作的土木工程人才協同培養機制,形成了“學校、企業、協會”多方共贏的發展格局和良性循環。
“學院+企業”主要依靠大學生實踐基地、研究生創新教育基地、企業技術管理人員培訓基地、工程技術合作研究中心等開展校企實踐教學合作,滿足實踐教學對基地數量和品質的要求。
“學院+設計院”以畢業設計為切入點,依託設計院工程項目,引進設計院技術人員,成立多專業聯合畢業設計指導小組,組建協同工作信息交流平臺,實現了專業間融合,提高了學生大工程觀意識、溝通協作能力、職業責任心等非專業素養能力,豐富設計院人才隊伍資源。
“學院+協會”通過與中國模板腳手架協會在行業人才培養上開展深度協作,設立腳手架專業委員會,拓展實踐教學基地,共建專業實驗室,開設國內首個模板腳手架專業方向,定向精準培養行業人才,有效滿足社會需求。
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建工學院師生牢固樹立了“回歸工程”的教育理念,新的工程教育教學體系更加健全,運行有效,人才培養品質逐步提高。
一是工程實踐教學的外延不斷拓寬。二是學生工程實踐能力顯著提高。近5年來,獲第三屆全國高校BIM畢業設計大賽一等獎、“西部之光”城市規劃競賽獎等5項;獲省土木建築學會畢業設計等獎項15項;參加結構設計大賽、力學競賽500多人次,獲獎70余人次;參加大創、科研項目近60項,發表論文60余篇;畢業生一次就業率穩定在96%以上,就業品質不斷提升,進入中鐵、中建、陜建等知名企業的學生由50%增加至70%。用人單位普遍反映畢業生上手快、留得住、責任心強,許多畢業生已成為技術、管理骨幹。(呂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