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黃堆晚稻,籬碧見冬菁”,10月30日,唐代詩人劉禹錫筆下的秋收情景在寶雞市眉縣重現,該縣渭河南岸今年恢復種植的生態水稻喜獲豐收。
眉縣曾是歷史上的貢米原産地,十幾年前因水資源枯竭和渭河生態惡化,水稻種植逐漸消失。隨著近年渭河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的推進,渭河眉縣段相繼出現千畝荷塘和百里畫廊美景。今年初眉縣決定恢復渭河濕地水稻種植,打造美麗鄉村旅遊新景點。經省、市農技和水保方面的專家指導,眉縣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在位於渭河南岸的槐芽鎮東柿林村恢復水稻種植面積650畝,選用優質品種黃華佔,採用育苗移栽模式,由村委會集體經營。目前水稻已經成熟,收穫接近尾聲,預計畝産可達500公斤。第一年恢復種植水稻就大獲成功,印證了渭河生態修復的顯著成效。
“今年政府投資的生態水稻種植項目好得很哩!生態水稻種植,不僅修復和改善了生態,還增加了農民收入。你看,城裏人沒事都愛來這裡觀光,水稻成為大家稀罕的作物。生態水稻成為鄉村旅遊的一大亮點,也帶火了村裏的獼猴桃採摘,真是雙贏呀。”槐芽鎮東柿林村三組村民張發展感慨地説。(記者 盧新智 通訊員 汪保長)